已经入学一年,大学早已揭下它神秘的面纱,是一张大众脸,完全没有幻想中惊为天人的震撼感,深深的落差倒是令我十分沮丧,进而滋生出许多迷茫与彷徨。回想这一年,竟过得如此平淡,远没有曾经那个高中生想的那般轰烈。学习一般,不至挂科,属于成绩册上处于中间的最不起眼的那种,高考后的那个暑假还幻想着自己走上成绩吊炸天一路奖学金最后荣获保研资格的学霸之路,还在考虑以后是考托福还是雅思就好像小时候犹豫着选择清华还是北大一样。看着自己可怜的不上不下的绩点,想想一年前的期待,失落、沉默、反思、愧疚,最后还是化为无奈,并得出了是当初太年轻的结论然后心安度日,高中的时候考试没考好会觉得是自己努力不够方法不对,而绝不会分析出是期望太高的缘故。至于社团活动也没折腾多少,起初会很有兴致,公告栏里贴满了活动预告海报,一时间和高中宿管阿姨写的一些无关紧要的通知形成鲜明对比,莫名有种村里孩子进城的兴奋感。兴致勃勃的参加一个又一个后,疲惫了,渐渐的,对于海报广告视若无睹,那些稍微娱乐性质的活动觉得浪费时间,其实又何所谓珍惜时间浪费时间,一直以一种迷茫不定的状态生活,没什么坚定的理想,对于所学的专业不喜欢也谈不上讨厌,颇有些混吃等死的意味。那些充满挑战的竞赛又总是在心里打退堂鼓,一心想着付出时间精力最后很有可能还是白忙活一场,各种消极的预期出现在脑海于是成功劝退自己,其实还是懒惰作祟。生活越来越安逸平静,人也逐渐丧尸斗志。所以人在大学是怎么一步步"废掉"的呢?!其一,挣脱了外界的要求,获得所谓自由支配生活权利,在此之前一直有个外界的标准,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就好了,例如高考达到多少分去往哪所学校等等,做的事情也都有进度条,可以清晰看见自己的进步并给人只要继续前进就会有所收获的鼓励,而现在更多的讲求的是差异化的发展,同处一间教室人们却各有所志,做的事情也渐渐变得短期之内难见成效,毕竟能力提升和学习成绩提升比起来,后者可以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前者则不然。其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待在安逸的环境里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然而我也并非做到完全佛系,隐隐有一根弦系在我身上,每每我自暴自弃时它便绷紧,我便莫名难受、甚至有亏欠感。这种时候越多,我就越痛苦。既不甘平庸,又不肯豁出全部力量拼搏一把,也没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处于这二者之间,畏畏缩缩,不肯向前踏也不甘后退。这样的自我折磨多了,人就很想抓住什么冲出这样的混沌境地。于是我刻意折腾,刻意去找兼职的信息,刻意去家教网站注册,刻意去读各种各样的书......仿佛觉得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就是充实,空虚的慌乱感就不会来袭。可是做了这些,却越来越迷茫,烦乱都让我忘记这么做的初衷,深深的空洞感像张密不透风的大毯子把人紧紧裹住。少有人可以作为倾听者,人们往往做不到感同身受,也须有相似的经历才有可能感同身受,与长辈诉说,他们只会觉得自己无理取闹,在他们眼里,我能够一心学习而不必和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一样迫于生计而早早走入社会已经算是幸运了吧,某种意义上也确实如此。与同龄人诉说,只会令原本也在忧虑此事的人更忧虑,徒增其烦恼;令乐观派感受一点忧伤的色彩然后又转瞬忘记,这样的诉说又意义何在?所以不愿诉说,越来越不喜诉说。刻意折腾后虚假的充实感、对未来不可知的迷茫感、害怕自己辜负期望的畏惧感、对同伴积极上进而自身佛系度日的愧疚感、对自我能力不足的自卑感……活得并不快乐,我想这也可能是大学在磨练人的精神意志,告诉孩子要试着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着在期望和现实之间做调整,明白当一个人处于不被理解的境地时仍要勇敢坚强的前行。还有许多仍需修炼,大二如果还是迷茫,记得至少保持乐观。
莫非你也是这般混吃等死又不肯死?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