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一字马胡
转载标志 【2017-11-03】
更新日志
日期 | 更新内容 | 备注 |
---|---|---|
2017-11-03 | 添加转载标志 | 持续更新 |
导入
HashMap是一种使用最为频繁的<K,V>容器,本文将基于jdk8中HashMap的源码来分析它的实现细节,来探索HashMap是如何为提升效率不断优化设计的,但是,无论HashMap怎么优化怎么高效,都是在单线程环境的前提下,HashMap是不支持并发环境下使用的,因为它线程不安全,至于为什么它线程不安全,可以参考文章为什么HashMap线程不安全,这篇文章详细说明了HashMap为什么不是线程安全的,而且该文章也粗略的分析了一下HashMap的实现细节,但是描述还不太充分,介于HashMap的重要性,本文将对HashMap做深度解析,并结合源码分析来深入其内部实现,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很好的掌握HashMap的特性,以及学习HashMap的精巧设计。
首先,HashMap是一种Map,HashMap仅是一种Map的实现版本,下面的图片展示了java中Map的一些实现版本:
- HashMap: HashMap将根据key的hashCode值来找到存储value的位置,如果hash函数比较完美的话,因为可以很快的找到key对应的value存储的位置,所以具有很高的效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HashMap因为是基于key的hashCode值来存储value的,所以遍历HashMap不会保证它的顺序和插入时的顺序一致,可以说很大概率这个顺序是不一致的,所以如果需要保持插入顺序,你不可以选择HashMap。还要一点是HashMap允许key为null,但是只允许有一个key为null,再次说明,HashMap不是线程安全的,并发环境下你应该首选ConcurrentHashMap,ConcurrentHashMap是一种高效的并发Map,它是线程安全版本的HashMap,至于它的实现细节分析与总结将在其他的文章中进行,本文不对它做分析。
- LinkedHashMap: LinkedHashMap是HashMap的子类,它将保持记录的插入顺序。
- TreeMap:TreeMap实现了SortedMap接口,很明显,他将对插入的记录排序,在遍历TreeMap的时候,得到的是经过排序的记录,所以,如果你需要对插入的记录做排序的话,选择TreeMap,然后指定比较器就可以了。
介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对HashMap做分析,其他的Map将安排在未来适宜的时刻进行。
HashMap内部结构
首先来看一下HashMap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观察源码,可以发现HashMap在实现上使用了数组+链表+红黑树三种数据结构,可以说在实现上HashMap是比较复杂的,但是这种复杂性带来的收益是很大的,HashMap是一种非常高效的Map,这也是它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下图展示了HashMap的存储结构:
上文中讲到,HashMap是通过计算key的hashCode来找到记录的存储位置的,那因为hash函数不会台完美的原因,势必要造成多个记录的key的hashCode一样的情况,上图展示了这种情况,完美情况下,我们希望每一个数组位置上仅有一个记录,但是很多情况下一个数组位置上会落入多个记录,也就是哈希冲突,解决哈希冲突的方法主要有开发地址和链地址,HashMap采用了后者,将hashCode相同的记录放在同一个数组位置上,多个hashCode相同的记录被存储在一条链表上,我们知道,链表上的查询复杂的为O(N),当这个N很大的时候也就成了瓶颈,所以HashMap在链表的长度大于8的时候就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这种数据结构,红黑树的查询效率高达O(lgN),也就是说,复杂度降了一个数量级,完全可以适用于实际生产环境。下面是链表节点数据结构的代码: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哈希值,HashMap用这个值来确定记录的位置
final K key; //记录key
V value; //记录value
Node<K,V> next;//链表下一个节点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 this)
return true;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if (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下面是上面图中展示的数组:
transient Node<K,V>[] table;
这个table就是存储数据的数组,上面图中的每个黑色的球是一个Node。下面展示了几个重要的成员变量:
/**
* The number of key-value mappings contained in this map.
*/
transient int size;
/**
* The next size value at which to resize (capacity * load factor).
*
* @serial
*/
// (The javadoc description is true upon serialization.
// Additionally, if the table array has not been allocated, this
// field holds the initial array capacity, or zero signifying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int threshold;
/**
* The load factor for the hash table.
*
* @serial
*/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 The default initial capacity - MUST be a power of two.
*/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
* The maximum capacity, used if a higher value is implicitly specified
* by either of the constructors with arguments.
* MUST be a power of two <= 1<<30.
*/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 The load factor used when none specified in constructor.
*/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HashMap的哈希桶table的大小必须为2的n次方,初始大小为16,下文中将会说明为什么一定要是2的n次方。size字段的意思是当前记录数量,loadFactor是负载因子,默认为0.75,而threshold是作为扩容的阈值而存在的,它是由负载银子决定的。下面的方法是返回与给定数值最接近的2的n次方的值:
/**
* Returns a power of two size for the given target capacity.
*/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HashMap如何确定记录的table位置
在理解了HashMap的基本存储结构之后,首先来分析一下HashMap是如何确定记录的table位置的。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众多HashMap操作的第一步,因为要想找到记录,首先要确定记录在table中的index,然后才能去table的index上的链表或者红黑树里面去寻找记录。下面的方法hash展示了HashMap是如何计算记录的hashCode值的方法: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上面的hash方法仅仅是第一步,它只是计算出了hashCode值,但是还可以确定table中的index,接下来的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根据hashCode来定位index,也就是需要对hashCode取模(hashCode % length),length是table的长度,但是我们知道,取模运算是较为复杂的计算,是非常耗时的计算,那有没有方法不通过取模计算而达到取模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上文中提到,table的长度必然是2的n次方,这点很重要,HashMap通过设定table的长度为2的n次方,在取模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下面的算法来进行:
int index = hashCode & (length -1)
在length总是2的n次方的前提下,上面的算法等效于hashCode%length,但是现在通过使用&代替了%,而&的效率要远比%高,为了说明上面的算法是成立的,下面进行试验:
hashCode = 8
length = 4
index = (8 % 4) = 0
index = 8 & (4-1) = (1000&0011) = 0
当然这种证明是没有意义的,更为严谨的证明请参考更多的资料。
HashMap插入元素的过程详解
上面分析了HashMap计算记录在table中的index的方法,下面来分析一下HashMap是如何将一个新的记录插入到HashMap中去的。也就是HashMap中非常重要的方法put,下面展示了它的实现细节: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下面流程图展示了put方法的执行逻辑:
- 首先判断table是否为null或者长度为0,如果是,那么调用方法resize来初始化table,resize的细节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这个方法用来对HashMap的table数组扩容,它将发生在初始化table以及table中的记录数量达到阈值之后。
- 然后计算记录的hashCode,以及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方法来计算记录在table中的index,如果发现index未知上为null,则调用newNode来创建一个新的链表节点,然后放在table的index位置上,此时表面没有哈希冲突。
- 如果table的index位置不为空,那么说明造成了哈希冲突,这时候如果记录和index位置上的记录相等,则直接覆盖,否则继续判断
- 如果index位置上的节点TreeNode,如果是,那么说明此时的index位置上是一颗红黑树,需要调用putTreeVal方法来将这新的记录插入到红黑树中去。否则走下面的逻辑。
- 如果index位置上的节点类型不是TreeNode,那么说明此位置上的哈希冲突还没有达到阈值,还是一个链表结构,那么就根据插入链表插入新节点的算法来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新插入的记录会覆盖老的记录,如果这个新的记录是首次插入,那么就会插入到该index位置上链表的最尾部,这里面还需要一次判断,如果插入了新的节点之后达到了阈值,那么就需要调用方法treeifyBin来讲链表转化为红黑树。
- 在插入完成之后,哈希桶中记录的数量是否达到了哈希桶设置的阈值,如果达到了,那么就需要调用方法resize来扩容。
HashMap扩容resize方法详解
上文分析了HashMap的put方法的细节,其中提到,当初始化table以及记录数量达到阈值之时会触发HashMap的扩容,而扩容是通过方法resize来进行的,下面来分析一下resize方法是如何工作的。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上面展示了resize方法的细节,可以看到扩容的实现时较为复杂的,但是我们知道所谓扩容,就是新申请一个较大容量的数组table,然后将原来的table中的内容都重新计算哈希落到新的数组table中来,然后将老的table释放掉。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新哈希数组的申请以及老哈希数组的释放,另外一个是重新计算记录的哈希值以将其插入到新的table中去。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扩容会扩大到多少,通过观察上面的代码可以确定,每次扩容都会扩大table的容量为原来的两倍,当然有一个最大值,如果HashMap的容量已经达到最大值了,那么就不会再进行扩容操作了。第二个问题是HashMap是如何在扩容之后将记录从老的table迁移到新的table中来的。上文中已经提到,table的长度确保是2的n次方,那么有意思的是,每次扩容容量变为原来的两倍,那么一个记录在新table中的位置要么就和原来一样,要么就需要迁移到(oldCap + index)的位置上。下面简单来证明一下这个算法的正确性:
假设原来的table大小为4,那么扩容之后会变为8,那么对于一个元素A来说,如果他的hashCode值为3,那么他在原来的table
上的位置为(3 & 3) = 3,那么新位置呢?(3 & 7) = 3,这种情况下元素A的index和原来的index是一致的不用变。再来看一个
元素B,他的hashCode值为47,那么在原来table中的位置为(47 & 3) = 3,在新table中的位置为(47 & 7) = 7,也就
是(3 + 4),正好偏移了oldCap个单位。
那么如何快速确定一个记录迁移的位置呢?因为我们的计算方法为:(hashCode & (length - 1)),而扩容将导致(length - 1)会新增一个1,也就是说,hashCode将会多一位来做判断,如果这个需要新判断的位置上为0,那么index不变,否则变为需要迁移到(oldIndex + oldCap)这个位置上去,下面举个例子吧:
还是上面的两个元素A和B,哈希值分别为3和47,在table长度为4的情况下,因为(3) = (11),所以A和B会有两位参与运算来
获得index,A和B的二进制分别为:
3 : 11
47: 101111
在table的length为4的前提下:
3-> 11 & 11 = 3
47-> 000011 & 101111 = 3
在扩容后,length变为8:
3-> 011 & 111 = 3
47-> 10111 & 00111 = 7
对于3来说,新增的参与运算的位为0,所以index不变,而对于47来说,新增的参与运算的位为1,所以
index需要变为(index + oldCap)
HashMap获取记录操作详解
上面分析了插入记录的操作流程,下面来分析一下HashMap是如何支持获取记录的操作的。我们既然知道了HashMap的结果,就应该大概猜到HashMap需要在我们获取记录的时候要做什么,首先,因为可能会发生哈希冲突,所以我们需要获取的记录可能会存储在一个链表上,也可能存储在一棵红黑树上,这需要实际判断,所以,获取操作首先应该就算记录的hashCode,然后根据hashCode来计算在table中的index,然后判断该数组位置上是一条链表还是一棵红黑树,如果是链表,那么就遍历链表来找到我们需要的记录,否则如果是一棵红黑树,那么就通过遍历这棵红黑树找到我们需要的记录,当然,寻找记录可能会找不到,因为可能我们获取的记录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就要返回null暗示用户,当然,HashMap返回null不仅可以代表没有这个记录的信息之外,还可以代表该记录key对应着的value就是null,所以你不能通过HashMap是否返回null来判断HashMap中是否有相应的记录,如果你有类似的需求,你应该调用HashMap的方法:containsKey,这个方法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
上面的分析是我们的猜测,下面来看一下HashMap是如何做的,获取元素是通过调用HashMap的get方法来进行的,下面展示了get方法的代码: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if ((e = first.next) != null) {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首先会获得当前table的一个快照,然后根据需要查找的记录的key的hashCode来定位到table中的index,如果该位置为null,说明没有没有记录落到该位置上,也就不存在我们查找的记录,直接返回null。如果该位置不为null,说明至少有一个记录落到该位置上来,那么就判断该位置的第一个记录是否使我们查找的记录,如果是则直接返回,否则,根据该index上是一条链表还是一棵红黑树来分别查找我们需要的记录,找到则返回记录,否则返回null。下面来看一下如何判断HashMap中是否有一个记录的方法: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return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这个方法调用了getNode来从table中获得一个Node,返回null,说明不存在该记录,否则存在,containsKey方法和get方法都是通过调用getNode方法来进行的,但是他们的区别在于get方法在判断得到的Node不为null的情况下任然可能返回null,因为Node的value可能为null,所以应该在合适的时候调用合适的方法。
HashMap删除记录详解
现在来看一下HashMap是如何实现删除一个记录的。下面首先展示了相关的代码: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removeNode(hash(key), key, null, false, true)) == null ?
null : e.value;
}
final Node<K,V> removeNode(int hash, Object key, Object value,
boolean matchValue, boolean movable)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ndex;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p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Node<K,V> node = null, e; K k; V v;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node = p;
else if ((e = p.next) != null) {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node = ((TreeNode<K,V>)p).getTreeNode(hash, key);
else {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node = e;
break;
}
p =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if (node != null && (!matchValue || (v = node.value) == value ||
(value != null && value.equals(v)))) {
if (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node).removeTreeNode(this, tab, movable);
else if (node == p)
tab[index] = node.next;
else
p.next = node.next;
++modCount;
--size;
afterNodeRemoval(node);
return node;
}
}
return null;
}
首先,通过记录的hashCode来找到他在table中的index,因为最后需要返回被删除节点的值,所以需要记录被删除的节点。当然记录被删除的节点也是有意义的,比如对于table中的index位置上为一条链表的情况来说,我们只需要记住需要删除的Node,然后真正删除的时候就可以只需要操作该node就可以了,当然对于链表的相关操作详解将在另外的篇章中进行。以及红黑树等高级数据结构的分析总结也会在新的篇章中介绍,目前只需要知道HashMap通过在合适的时候使用不同的数据结构来达到高效的目的就可以了。
HashMap的线程安全详解
本部分的内容请参考为什么HashMap线程不安全,在此不再赘述。大概的意思就是因为在并发环境下,可能同一时刻有多个线程在操作HashMap,因为HashMap中没有任何措施来保护table,所以在并发环境下多个线程是可以同时操作table的,那么比如在put的时候触发了HashMap扩容,那么在扩容的过程中多个线程的原因可能在某个table的index上会形成一个链表的环,那么此后如果有线程通过get来获取记录的时候,如果刚好这个记录在这个环之后,那么获取记录的线程就会造成死循环,更为具体的分析请参考全文。
本文分析了jdk8中的HashMap,从HashMap是如何计算记录的hashCode的,然后到记录插入操作,以及查询记录操作、删除记录操作等,本文的分析是更像是一种概述,并没有深入到细节中去,比如文中提到了table中的某个index上可能是链表,也可能是一棵红黑树,但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分析HashMap是如何维护这棵红黑树的,在我看来,分析问题有时候需要联想很多内容,但是一定要有重点,本文的重点是分析HashMap的实现,而HashMap中用到的红黑树只是一种类似工具的内容,况且这涉及到了一些更为复杂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多种重要且难以理解的内容柔和在一篇文章中,会造成阅读不顺畅等问题,所以,我的做法是,在每篇文章中尽量只提到一个重要或者难以理解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前提下快速阅读一篇文章。当然,类似本文中实现的红黑树的原理,实现等分析将一定会在另外的篇章中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