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吉田幸弘《带人的艺术》
“领导”这个词,就我个人而言,很有个中体会。
当然,本人从来没有过“领导”的光环,这应该是一生之憾事。尽管如此,终是从小便生活在“领导”的光环之下,而这光环,来自父亲。父亲是当时县卫生系统的一位带“长”的“领导”,颇受下属的敬畏。
在那些个年代,领导基本都是经过努力奋斗一层层地挤上去的,算是某一行里的行间里手,发言行事是有绝对权威的。
大大小小的领导,几乎都会向自己的下属发号施令,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支配者”。如果要给他们出一个自画像的话,一定是雄踞塔尖的人物。
在《带人的艺术》一书里,作者吉田幸弘就为“支配型领导”绘制了这样的一个造型:盘踞在金字塔尖。同时,作者还展现了另一类领导的造型,即“服务型领导”。仅在视角上,便形象地为我们做了一个直观的对比。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是物资匮乏、商品种类少又生产量大的时代,人们都具有相似的思想与生活方式,而支配型领导基本都颇具领袖与偶像气质,在那种情形下算是鹤立鸡群首屈一指,更能发挥作用。
而如今,在信息与知识爆炸的时代,物质的丰盈、产品的个性,都不同以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已经打破旧常态,彰显个性且不再整齐划一。
所以,支配型领导退出历史舞台,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在彰显个性的年代,却更需要一个能掌控全局的领导。因为,领导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
毕竟是彰显个性的年代,作为领导,如果事必躬亲,那必定会忙到拼了命,却依然不尽人意。而培养下属,带出可以放心交待工作的下属,便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而要真正地带出下属,自然少不了带人的艺术。
至于都要些什么艺术,《带人的艺术》一书就这个问题,做了非常细致又全面的解答。
在这里,我就“服务型领导”发表一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领导应该跳出固有的老思想。
领导应该从高高在上的金字塔尖走下来,毕竟,高处不胜寒。因为在当今时代,信息与知识的普及,领导与员工之间也几乎没有了信息差,领导的信息优势可能不及其他员工。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领导充当主角,普通员工做主角的机会增多甚至做得更好。
从审时度势来看,领导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员工成为主角,自己充当辅助角色就行。
其次,领导要有领导的样子。
领导在对待同事上,不能因人而异,不能因为其职位的高低而区别对待。很多领导对自己的上司,是俯首贴耳,对气场要比自己强的同级,也表现得唯唯诺诺,但对自己的下属,却总摆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嘴脸。领导还要不能因业绩的好坏情况,随意更改对下属的态度,好时捧,孬时踩,这样做,是典型的过河拆桥,不仅有失公允,还会寒了下属的心,导致人心涣散。
第三,领导要掌握更高巧的工作技巧。
领导不仅要放手让下属大显身手,还要掌握“鸟之眼、虫之眼、鱼之眼”的工作技巧和策略。所谓“鸟之眼”,就是要以一定高度的视角,把控全局,既要看到自己的团队,也要看到整个公司,以大局为重;所谓“虫之眼”,就是要透过具体工作看到工作成果,挖出工作的核心点,以达到工作目的与取得重要成果;所谓“鱼之眼”,就是预测工作发展方向或判断他人想法的分析与感受能力,拥有这样的能力,才能想出相应的工作对策,为即将开展的工作,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最后,领导要有正确预估下属能力的能力。
领导想要培养合适的接班人,该放手时就得放手,并于帮带之间,无缝完成工作交办。不能用自己的处事方式,去掣肘下属的工作思维,在下属并没犯错或造成不良后果的前提下,让下属自行调整自己处理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并提供一切能有助于工作的帮助。不要命令,而要与下属相商,让下属获得被尊重感,这样才更能激起员工的工作干劲,也能让下属增强成就感,并能够持续提升工作能力。
真正的好领导,并不局限于是实施领导行为的人,还是一种可以更好地协助下属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正如泰瑞所认为:“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地达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