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我和女神zoey一起去听了樊登等大咖的《未来已来》主旨演讲,我们都被樊登的分享所折服,女神zoey当场和我分享了达克效应。那时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专有名词,却一直未曾放在心上。
时间来到2020年初,樊登写给读者的一封信中,我再次看到这个专有名词。樊登列了自己十点认知上的进步,他说2019年之前他完全不知道这十点,真是不知道是怎么安全地混过来的。现在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但之前的他觉得自己过得还蛮好,他说这就叫达克效应,越无知,越不知道自己无知。不过达克效应是人生的常态,最怕的是你不知道这个词,所以对无知无感。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肯-克鲁格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达克效应由Dunning和Kruger在1999年发现,并在论文《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详细叙述。他俩因为这个发现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这个奖项是用来搞笑的?错了,这个奖项是颁给那些“乍一看很好笑,实则发人深省的研究,由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颁奖。)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陷入“达克效应”。只有当我们头脑里经常产生“我想的、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他的想法比我的更客观深刻”“他的做法比我更高明”“我做的东西确实很渣”“我的坚持或许是一种固执”等念头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走在开悟之坡上了。真正的自我觉醒才会让你抛却故知和成见,开始虚心学习,开始有所进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达克效应?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某些领域能力欠缺的人既没有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又错误地低误了他人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大家能力相当,自己还更胜一筹的想法。因此,达克效应被心理学家认为“元认知”,现在,我们也许明白了,为什么越low的人越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为他们连自己有多low都不知道,还怎么指望他们谦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呢?然而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达克效应”的圈子里,因为认识是无限的,“高估自己”作为人的本性还是存在的。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要学会在关键时刻给自己唱反调,同时,还要保持对未知的敬畏。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圈说”告诫我们: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之内,是你拥有的知识,而圆圈之外,就是未知的世界。你拥有的知识越多,你的圆圈就越大,接触到未知的范围也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