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木心先生是因为他的一首诗,《从前慢》,喜欢了很多年。这首诗近几年被谱上曲子,成为了一首经典的歌曲,更加广为流传。
后来,买来先生的《文学回忆录》,书中贯穿了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的内容,东方西方通讲,内容之广,学问之丰,让人叹为观止。
一个偶然的时间,在一堆推荐书单里,我看到了这本《素履之往》。起初,是被书名吸引,后来,则被书中的短标题所吸引,再后来,完全地被先生的文字、思想和人格所俘获。
他的文字,有一种独有的节奏,无论是陈述哲理,还是幽默调侃,从没有过激的情绪,而是如潺潺流水般徐徐道来,对宇宙、对人生、对历史,既有睿智的见解,也有机巧的诙谐。虽对木心先生未做过多的了解,但仅凭他的文字便可观大师风范。
何为素履之往?
《易•履》中云:“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高亨注:“素,白色无文彩。履,鞋也。‘素履往’比喻人以朴素坦白之态度行事,此自无咎。”后用以比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即在这肮脏的尘世之中我一个人依然坚持的自己的节操,就算只我一人孤独坚守我也情愿。
可见,透过文字所展现的,是木心先生旷达的襟怀与君子的风度。
再看目录,庖鱼及宾、朱绂方来、白马翰如、巫纷若吉、亨于西山、翩翩不富……玄妙的哲理在轻巧简约的文字中铺展开来。艺术的真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的剖析,古往今来的典故信手拈来,遣词造句的灵活与匠心跃然纸上,如世外高人般不急不躁的陈述,读上几页便能被独特的才智折服。
这本书的内容很少,短小精悍,却“五脏俱全”。读完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真正参透其中的奥妙,恐怕再读十年书也未必够用。真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能够获得其中百分之一的内涵,便足矣。
好书如好茶,细细品读才是香。
木心的语言,有一种牵引力,每一句都有魅力。反省、求索、顿悟中,你能找到自己,找到他人,找到心灵,找到一切。他像一个战士,把世界上的一切赤裸地展现出来,再用一种非凡的勇气来战斗、战胜,但是,却不是用野蛮的方式,而是诗意的、委婉的、柔和的方式。
对于西方的尼采、卡夫卡、莫扎特、肖邦;东方的李耳、庄周、柳永、秦观;中西方哲学、艺术、人性、情感,诸多方面,木心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解读。
例如,“当时欧洲的才俊都投身潮流,恐怕只有肖邦一个,什么集会也不露面,自管自燃了白烛弹琴制曲。德拉克罗瓦,与肖邦交谊甚笃,对于他的画,肖邦顾左右而言他;对于同代的音乐家,肖邦只推崇巴赫和莫扎特——后来,音乐史上,若将浪漫派喻作一塔,肖邦位于塔尖。”
又如,“古典建筑,外观上与天地山水尽可能协调,预计日晒雨淋风蚀尘染,将使表面形成更佳效果,甚至变为废墟,犹有供人凭吊的魅力。现代建筑的外观,纯求新感觉,几年后,七折八扣,愈旧愈难看。决绝的直,刚愎的横,与自然景色不和谐,总还得耸立在自然之内。论顽固,是自然最顽固,无视自然,要吃亏的。”
再如,“浮士德精神,套用中国的说法是‘君子以自强不息’,那种自强是内向的,弄到后来斗不过外界的强物强势,就又有个说法,‘成则济世,败则独善’,谓之应顺天命。有的固然竭力拼搏过,到底败北,独善了,那自然没话可说。但中国的自强者往往先设计好‘独善’的退路,然后尝试去济世,稍一接触,便断定不成,退回来,觉得委屈万分,于是独善起来特别有滋味。中国没有浪子,中国的浪子还没离家已经想家了。”
陈丹青称木心为“师尊”,称其“以大传统、大文脉作为个人写作的文学资源和自我教养”,的确如此。木心的文字冷静、慧静、安静,文学气息、文艺气韵、哲理之思融为一体,温和而不失深刻,犀利而不乏柔美。只读出了诗意,或者只探出了哲理,都不是真正读懂。
读不懂,读不深,实乃自身道行不足。
木心在《自序》写道: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歌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
但纵观全书,显然,木心对诗意和哲理已有头绪。而且,他将两者结合,一笔一划地写进了灵魂与生命中。素履之往,独行愿也。这句话,足以启迪自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