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書準備好好享受一下他人智慧之海再一次的洗滌心智,突然被一句話勾起回憶,那是在明心見性第一階開課前,學生在群裡的提問。
她擷取教材中的一段話,大意是說:「生命到最後一切都是自己的修行,跟你嫁誰娶誰都沒有關係。」於是疑惑:這樣是不是和誰結婚都無所謂了?還是這樣的理解角度太極端了?
到底是如何養成我們這種思維邏輯的?是的,是我們,因為小牡羊也曾在學習的不少階段中陷入類似誤區,並大膽試誤。
記得《The Secret》一書問世時非常轟動,「了解這個秘密,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喔喔!就是吸引力法則嘛!然後呢?書看到一半就拋一邊了。
後來小牡羊收到友人贈送的《A Complaint Free World》,附送一個紫色手環,讓你在21天裡只要一抱怨就將手環戴到另一隻手腕,不斷交替,藉此養成不抱怨的習慣。(過去小牡羊的臉書幾乎是自己的抱怨空間,所有不能對當事人的抱怨紛紛呈現,可見抱怨頻率之高。)結果是?有天忍無可忍「一直換邊」這件事,摘下手環後,如今也不知在何處。
再有天,《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被放上書架,書封面寫著「5分鐘,換一顆有錢人的腦袋。」這本書到底有沒有看超過5分鐘?還真無法肯定!
列出這幾本書,不是要說作者寫書能力的好壞,而是那時的它們與小牡羊並沒有真正連結,或者說那時候的心態並不健康,使用工具書的方法也不健康:
對於《The Secret》,就是想知道那個「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天大秘密,然後生命就能因為知道了這個秘密一躍而起!然而,「知道」了啊,很認真的「去吸引」了啊,生命並沒有要變好的跡象。
《A Complaint Free World》,從現在的角度回看,小牡羊明白自己並不適合純粹的「行為療法」(不問因果,相信只要行為改變,態度和情感就能跟著改變。)不從源頭著手,改變不了行為,因為小牡羊根本是病態依附於抱怨!抱怨才顯得能幹,連挑他人毛病都不會,不是太無能了?出於這樣的潛意識需要,停止抱怨可能嗎?更別說還反過來弄個手環,沒事一直換來換去或自忖:這樣算抱怨還是不算?徒添煩心與暗示自己就是個輸家,畢竟不停換手不就是很失敗?
到了《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小牡羊真心覺得不斷追尋答案的行為,到最後都彷彿只是無意識中想證明「一切自己想要的根本都是痴心妄想」,而非「我可以創造我想要的」,那麼何必再著迷追逐?
舉例:你以為你在追尋神聖的愛,然而潛意識裡你在追尋的是自己不可能得到的那份「自憐感」與「渴望被疼惜感」,你真正想要的是可以演出一種嬌弱低泣:「我好可憐,始終得不到理想的愛,快來救贖我!」如果你可以覺察到自己真正在追尋的,其實是你以為你想得到的「對面」,或許現實帶來的幻滅就不至於那麼強大。
看看如今,小牡羊不需要透過《The Secret》也懂意念創造實相,不需要紫色手環的訓練也很少在抱怨(或至少能將充滿怒氣的抱怨轉為一種幽默解嘲)。想要的根本要不到?這不過是說,再好的良藥在你面前,你不發自內心真誠求治、自立負責,只知吃一堆保健食品,日常作息卻依舊一團糟,如何打造健康的身心?
關於那位學生的疑惑,其實答案就在教材的下一段,但暫時可能沒有能力看懂,這不正是過往的小牡羊嗎?為什麼我們會選擇極端的解釋?為什麼我們會覺得1+1=2,則2必定等於1+1?
因為這個答案最符合現階段內心之掙扎所需要的強力支撐吧!我們其實想不顧一切掙脫束縛去冒險,但還未具備完全承擔結果的勇氣,於是當這樣的支持出現,當最終的結果不如意,我們還能說:「老師明明是這樣教的!書上明明這樣說的!《The Secret》根本騙人,我都知道了還是沒有因此改變,我天天認真想著要做富翁,還是沒中樂透!」
真實是老師教的不只這個,書上說的還有很多其他應同時執行的心法,然我們只擷取了自己想要的,自以為「知道」就是「消化了」,妄圖以輕巧簡便偷懶之心態去窺探真知並操縱它,尚未悟到生命的豐足感始於願意踏實的自給自足。
愛人者原型的意涵,是以務實的自立耕耘來生產、囤積,使物質並精神富足以享受其所擁有的自我價值感之豐碩,並感受生活因此而來的美好幸福感。從而,因能夠好好愛養自己,才能學會珍惜所愛之人 。
然有取巧心態並不可恥,一切都是生命演化的途徑,豈有優劣之分?即便你想把這句話無限上綱作為可以隨心取巧之強力憑據,亦無不可,因為那是你的選擇,至於有什麼樣的結果,自然也要由你全權負責。在小牡羊大膽試誤的一路至今,從「不是」遇見「是」,豈有不是?只要不是一心追求墮落,機緣至,智慧開。
問題在,你可有從「不是」中願意嘗試看清自己真正追尋的是靈魂揚升或靈性墮落?或只想陷溺在「永遠可以怪罪他人應替你生命的不幸負起責任」?
台北的小牡羊
矢志喚醒眾人心底潛藏的至純智慧,以善知識結天下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