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阅读Nancy McWilliams的《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时对于现代教育以及潜意识等心理名词的概念理解产生了一些感触!
为何会提及现代教育呢?因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仍旧发现我脑海中的“潜意识”的理解十分模糊。
我想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弗洛伊德对于意识和潜意识以及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些概念是如何对应的呢?我试图通过搜索获得解答,但发现网络上对于这五个理论的解释都是非常的局限,甚至模糊。这让我进一步反思现在的教育模式,当代所谓“人性化”的教育模式真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需要改进,譬如,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释,教科书上往往是简单几笔,而老师们也只会照本宣科、填鸭式地“告知”学生们。似乎这从来都不是一个重要的东西,但我的认知却与此相反,私以为越基础的东西越难以解释清楚,越需要教育者们花功夫去讲述清楚!至少是提出自己对模糊概念的看法以及帮助学习者厘清那些是亟待厘清的而哪些是已经确定的!
否则就会出现当我们在向别人阐述“什么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时依然是得出了“难以明确的定义”这样的窘况。
当然,有些时候这些学科的博大精深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笼统的粗暴的用一些敷衍的词汇应付过去。教育者应该明白自己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事物(不然要教育者来干嘛?)
庆幸的是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改进,如Eldon D.Enger和Frederick C.Ross编著的“Concepts in Biology(生物学原理 第十版)”就花了十页篇幅来讲“Science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google科学松鼠会瘦驼的《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科学吗》一文体会一下!
此外,关于潜意识的五个概念,我有一些个人的疑惑和理解,如下: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做出的能够被知觉到的一些非理性的想法和做法到底是纯意识的呢?还是有潜意识的参与的呢?还是在潜意识的指导下的意识运动呢(即就像自我在调节本我的过程中产生了意识)?我个人对于非理性想法和做法有一些认识,我认为那些非理性的想法也在表达某些潜意识的语言,譬如有人说我就是喜欢某个人,没有什么理由!但其实不是没有什么理由,而是这种理由我“意识”不到!他必定是存在某些“潜意识”的原因使得某些人对你有吸引力甚至对你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你愿意跟他在一起!可能这个人不能带给我们“所谓”的现实利益!譬如一个文弱的、穷酸的书生不能带给一个富家女未来生活的保障或者是基因的保障,但是这个富家女就是喜欢他,就是觉得他不可替代,爱得死去活来。她的父母在质疑她的时候往往会问一个现实问题“他到底有什么好的!”这个富家女往往能意识到的唯一“理由”就是“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很爱我!”这种说辞其实就是说这个书生对于这个富家女的吸引点就是他的不一样,学习过弗洛伊德的人们认为两性关系中另一半常常扮演着一个弥补型的父母角色,但我更愿意用荣格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择偶现象,人们不仅是在找一个能够弥补父母缺陷的“父母型”伴侣,更是在找“一个弥补自己人生缺失”的“弥补型”伴侣。而这是基于“人”这个议题的更为宏观的看法,即人,在这个世界中,需要不断去使自己变得完整!这个富家女从小到大都没有体验过“富人”以外的世界,因此她需要这样的体验,至于他们长期相处之后会不会一辈子相守至死,那是后话,但同样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彼此完整对方的灵魂!但无论是沿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还是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我私以为人们的意识领域,尤其是在“我喜欢什么”这一问题上,同样包含了潜意识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