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3

湘军的制胜之道:用笨人,做笨事。

一:“选士人,领山农”

曾在选湘军将领的时候,只选读书人,不用有过打仗经验的将领。

按理说打仗需要的是勇气和力量,曾为什么偏偏选择“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呢?

曾一贯认为,精神的力量比身体的力量更大。读书人更有信仰,以“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投身于战斗中,猜更容易制胜。

不过,他的这个方法确实凑效。罗泽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人是一个老秀才,命运多舛,少时丧父,中年丧子,一生贫困潦倒。

无论他处境多么艰难,从不以个人为忧,而是专注理学。尽管从未带过兵,但在与太平军交战的200余次中,几无败绩。

他之所以这么能战。原因有三。

一:理学学养深厚,打仗时,从不怕死。

二:他一生致力于有用之学,经世致用。

三:理学功夫深,战场上心不乱,头脑清醒。

最后罗在攻打武汉时,罗被炮弹击中额头,在弥留之际仍关心军政,不谈个人私事。

在选兵时,不收当过兵的,多为朴实的农夫。湘军的纪律简单,不太在乎那些级别差别,没有虚头巴脑的程序,因为效率也快的多。

曾靠着这样的一支军队,成就了大事。

二:“结硬寨,打呆仗”

太平军打仗善于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诡计百出。

湘军的作战原则是“以静制动,自固为本”。战术“结硬寨,打呆仗”,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字“笨”。

湘军每日行军30里,然后停下来,开始挖沟筑墙,先围绕营地挖出两道沟,再沿沟筑起两道高墙。

这是曾通过前面的打仗吸取的教训。他一生做事并无特别之处,但做事很扎实,稳扎稳打,这也是他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的体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