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是个“一以贯之”的人。然而,从某种角度而言,它又恰恰是如此。
于信念而言,我从来如此。于表现而言,我如此反复无常。
拥有两种以上的思维,这是个很矛盾的存在。偶尔我也用“归类法”推己及人,更多时候我还是宁愿用“推理演绎法”。
“归类法”很简单,“因果论”就是简单的逻辑,“比较”就是识别判断的依据。“推理演绎法”则不同,注重前提,注重真实,注重具体和细节乃至于瞬间。
实际上,大多数人认识事物主要依据的是“归类法”本身,即通过熟悉的抵达陌生的。所以,这类人通常更愿意相信经验,相信教条,相信缘分,相信巧合,乃至于会本能地把两个或一些列“毫不相干”的事儿“混为一谈”。如此昏沉的,如此昏智的,如此情绪又请感还盲目地认识事物、认识人,唯独不敢直视“人性”。
实际上是,他们丝毫不怀疑“人性”具有恒久性,是一致性的。甚至,多少人至今仍觉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一真理呢?
很可惜,“士农工商”图名牟利,实际上,都误会了,误读了。“名可名,非常名”啊!
不过是众人不理解罢了,不是这样的人罢了,虚名而已。
就像很多人遇事、遇人,喜恶先入为主,态度先行,立场继而利益,然后自圆其说。私以为自己是“道德”的。何以道德啊?“不惜一切代价的道德是野蛮的标志。”
荣格说:“方法只是一个人所遵循的途径和方向,以使其行动方式能够真实地表达其本性。如果方法与他的本性不相契合,那么这种方法就仅仅是一种装模作样,是某种人为附加的、毫无根基和活力的东西,仅仅服务于自欺欺人的不正当目的,成为愚弄自己和逃避无情的自性法则的一种手段。”
言外之意是:“使意志与能力协调一致要比道德更重要。”
可现实中多少人宁愿“委曲求全”,也依旧不敢“实事求是”呢?不敢质疑,不敢存疑,不敢相信自己,不敢尊重自己,甚至不敢做自己。偏偏你问,他还“死鸭子嘴硬”地“犟嘴”道:“这就是我啊!这就是真实的我啊!”
真诚吗?真实吗?其实都没感觉。
就像“虽然”和“但是”的关系。说了半天“虽然”,然后如何如何,结果说着说着,“但是”消失了。
他自己忘了,别人也听忘了。
又像总有人爱说“如果”,然后就此发问。说真的,我没猜,没想过。没有如果啊!
多半对方会觉得你不解风情。然后呢?
原来你的风情都只是想象和幻想中才得以存在啊!
所以,你不了解,你不理解,你不懂。
换句话说,人啊:一个人,没有同类的!
你以为我是在说什么?感情、情绪、同理心、共鸣,还是说行为或意志或程度之区别?
不,不是的。如果只是通过“行为”,那不过是“组合不同”而已,如果你讲思想,那就更无从谈起了。我说的是个人意志和人格。当然,有人将此理解为本性和天赋。实在是误读啊!
就像“马”和“驴”的结合,于是有了“骡子”,可是,骡子无法继续繁衍啊!于是,有些人就无法理解了。
当然,还有人则把它运用得“如云得水”:说什么“我爱你与你无关”,说什么“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又说什么“我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想过起源吗?想过未来吗?
诚然,绝大多数人其实是害怕背叛过去的,这也是为什么好像“归类法”屡试不爽?说白了,好像是尊重自己,尊重内心,尊重过去。然后呢?其实一开始就不真诚不够真实,一错再错,关键还不懂“及时止损”,总想着“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说真的,他们会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智慧吗?
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曾经我们觉得“好笑”的成语故事,结果却是,我们都活成了“好笑”的故事里的人。
我当然不想说什么“知足常乐”,这是需要智慧的好吗?我是说,这玩意儿,如果不是真的“清醒过”,开口闭口就是“难得糊涂”,这玩意儿就是装模作样,除了愚弄自己和逃避之外,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你真以为说什么就是什么吗?你真以为自己认可的就是自己能够理解的?你真以为自己能够说出那样的话就代表你是那样的人了?别逗了。
实际上,我早就过了“想说就说”的“年纪”。很抱歉,用“年纪”这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实际上是总有那么一个阶段:人们会“因为想说然后就说了”。他们才不管“需不需要,谁需要,为什么是需要的?”
很可惜,他们说着,人们听着,谁也不记在心里。他们完成了一场“交媾”,却因为“戴套”的缘故,没有了后来。
你以为原谅他人是他人需要吗?你以为尊重他人是他人需要吗?你以为“宽恕”是什么呢?“其恕乎!”
背后啊——“当你原谅别人时,对方可能没有察觉,但你会释怀。宽恕不是为了别人,宽恕是我们给自己的礼物。”
所以,我说:“过往不究,未来不详。”
“过去不代表现在,现在同样不代表未来啊!”
终其一生,你以为的“圆满”,不过是你认为客观事实的“圆满”,但如果你想“阴晴圆缺,本就是求缺,而非求圆呢?”
“圣人求缺,凡夫求全”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你“想要的”得不到满足时,你是空虚的,与此同时,当你“想要的”得到满足后,你又觉得无聊了。
“得与失”从来并存啊!
——“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千里。”
但实际上呢?不过是“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我知道了什么吗?真实是知道了吗?
“我一无所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