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最近的培训相对较多,在培训课程当中,不难发现两种情况:
1--老师向一群人提问,出现无人应答的尴尬场面,或者是不经过思考就直接举手的现象。
2--小组讨论,总是只有一半以下的人积极参与,其他人则作为旁观者。
检核课堂培训的最终标准是学员走出教室的时候能够带走多少内容和知识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消化新的知识,唯有参与体验,才能够促进学习效果。
如何让全体学员都参与其中,让大脑当中产生学习行为(真正思考),而不是平滑的穿过大脑,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出呢?
【原因】这里需要先分析一下,造成以上两个问题的原因。
原因一:【社会抑制现象】,因为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你在行动前就会比没有人在场时,更加小心地评估和决策自己的行动,更多地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因为你非常害怕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当其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个人采取行动的动机就会受到抑制。
我猜你上课的时候,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了个问题,想要同学们来回答一下。结果全班寂静无声,所有人都把头低下来,生怕与老师目光对视而被点到站起来回答问题。这个时候,就算原本你是想举手回答的,但看看周围同学们的反应,你一定会想:“我现在举手,会不会显得我很傻?”“我主动举手,会不会显得我太张扬?”等等等等。每个同学都这么想,结果每个同学都因为在场的其他人的反应,而放弃了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典型的社会抑制作用。
原因二:【责任分散】
在群体讨论或小组讨论当中,因为没有规定必须每一个人都强行发言,人们就会认为,不是让自己必须说话,还有其他人呢。所以讨论时起到积极带头作用的一直是性格外向的D和I型人,而S和C型则大部分时间选择默默的观看,因为当观点有冲突时,他们往往不愿意积极表达。
责任被太多的人分散掉了,从而削弱了单个个体的责任意识。
【应对方法】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两种应对方式:
1--老师向一群人提问时
建议老师们一开始还未破冰,尽量不要提问题,如果要提也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佳,这样可以避免无人回答的尴尬。
首先需要讲解清楚规则:
①答对了加几分,没有答对积极参与又是加几分?并且分数差距还较大,这样可以使学员的回答更加有价值并且聚焦。
②回答的时候,必须结构化,且尽量归纳为三点及以内。避免学员的啰嗦,夸夸其谈,浪费其他人的时间。
其次,留点思考时间:留1到2分钟思考时间,思考时间结束,老师才发出举手指令。
2--小组讨论:
讨论之前,用1-2分钟时间让每个人都将观点写在便利贴上或者本子上。然后由组长将观点收集起来,组织大家讨论出集大家智慧于一体的最终结果。
除此之外,一定要营造安全公平的讨论氛围,拒绝指责和批评,这一点导师需要在开始讨论前,向所有学员解释清楚。这样才可能可以保证每个人都参与了思考,包括s和c的人。
培训的效果,是学员思考了多少和贡献了多少?体验了多少?收获了多少?学员的内驱力来自于成就感,而外在的奖励只是催化作用。
切记,并不是现场越嗨效果越好,一定要适当的奖励扑克牌。因为有时候太嗨,反而减少了他们的思考,恰当则好,不然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