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们”,不包含所有的人,其有特定的范围。
“他们”的父母类似这样: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人,做着维持生活的工作,发不了财也饿不死。“TA这个人啊……但是人不坏。”这样的句型适用于TA做过的每件让人匪夷所思或者气的跳脚的事情后,别人对你的安慰以及无奈自抚。然后,类似的蠢事不断发生。他们道德水平很高,很善良,善良到一种笨拙的程度,给人的印象是善良等于傻等于没好报。父母身上的这种“善”误导了他们对善良的认识,限制了他们的眼界。他们不知道其实善良可以很灵活,可以自己开心的同时别人也开心。他们的父母长辈不屑于身边发达的人的所作所为,好像人家有钱了都是“不干净”的得来的,自己的物质不富裕是善良的表现。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后,都没有是非道德概念。这些基础的观念来自于父母的思想,或者说是父母思想观念的复制。以父母观念为基础逐渐形成个人行为处事的准则,思想文化传统就是这样在代际之间传承。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是全知全能的权威,不可违抗。耳濡目染间,他们从父母身上继承了那些“不屑”和其中暗含的奇怪的逻辑、那些“守贫”及其背后的自得,那些“崇高的自我牺牲”的自我陶醉。
在看到《太懂事的人大多没有好结果》这样的文章后,他们黯然神伤,仿佛看到自己的惨淡的未来,同时也回顾了父辈们不得志的一生,惊得一身冷汗,但耳边响起父辈提过的他们父辈“悲痛”的人生,瞬间跌入无助消沉的深渊。
然后,他们觉醒了,痛定思痛,开始拆自己思维里面的墙,开始思考自己身上继承下来的观念真的对吗?开始变成父母眼中的“不孝子”,“不听老人言”,“不乖”,甚至是“不走正路”的评价和攻击。
慢慢的,有一天,他们感觉生活有希望了,有转机了,他们走上了父母所期盼的美好生活之路时,他们静下来,发现自己面临道德危机,内心很痛苦,因为自己怎么变成了父辈及自己最看不上的那种人了,然后,自我怀疑、自我谴责,深陷痛苦之中。
其实,他们成为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时,才是对的。
回首梳理,他们会发现他们的父辈对自己的生活谈不上多少真情的热爱和接纳,父辈在面对社会无情的碾压时,说的“知足是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那么苍白,话的背后没有一点有生命的力量,有的只是对其失败人生的怯懦和自鄙以及对自己的失望和痛苦。作为这类父母的孩子,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知足是福”的父母能在自己漫长的学生时代施加那么多重的期望,恨不得自己成龙成凤。过去希望自己光耀门楣的热眼,现在失望惨淡的眼神,仿佛是一个用最后身家投注的赌徒,彻底失去翻身机会后的“心如死灰”。突然间他们明白,小时候眼中的权威父母,不过是接受不了自己失败的人生,嫉妒羡慕甚至恨别人的成功的loser,他们口口声声说的“爱你”并没有有让自己感受到爱的生长的力量,只是用爱的名义进行的情感绑架,用自己的生命力去给他们失败的人生做洗刷,让自己踏上本该他们努力拼搏砥砺前行的荆棘路。他们的父母不是生活中平凡但顽强的人,只是面对困难后的退缩者、自欺的人。而他们当年否定声讨鄙视的人才是适应时代、真实活着的人。
比起被父母谴责地说“你怎么做事怎么和我一点都不像,变成这样”并附赠深深的白眼,他们更不愿意一代一代地重复地郁郁而不得志,不愿意总是有那些不美好到连自己的仇人都不愿让他们经历的事在自己甚至子孙的人生中继续发生。
他们明白了,明明生而为人,趋利避害是人性,最低级的单细胞生物都这样,和世态炎凉没有半毛钱关系。有的亏是福,然而有的亏是蠢,要分辨。干什么非要按神的标准来刻薄自己,有谁会给这样的自己烧香磕头吗?天天崇拜吗?不会有的。那些香火旺盛的宗教场所哪个不是金光闪闪呢?
“还好我不像你,要不然你老了后可享不到清福了,就像你父母那样。你也不想那样,对吧!”
对他们来说,父母眼中的“不孝”,才是他们日后有能力给他们提供最实在的孝的前提。对他们来说,成为父母及小时候自己眼中最不想成为的人的时候,恰恰是他们人生最接近自己、父辈以及父辈的父辈期望的生活的起点。
前路还很长,但是终于走对了方向。作为人,真实的活着。
“喂,你这人说这样的话,真是不知父母心啊!等着你做父母时就知道了。等着你以后你小孩过来数落你吧,看你那时候心里可难受!”
“那时应该会感慨自己的青春不再吧,但是相信年轻的一代才是时代的趋势。我很肯定我的人生也会像父辈那样犯很多错。但很高兴年轻的一代在进化,我犯的错才有了被修正的机会。看着一代更比一代有生活的热情和憧憬,这样的难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