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了新的尝试,学着写一点有起伏情节的内容。从小最迷的就是小说,如果自己也能写,是不是很刺激很过瘾?和追星的年纪能近距离看到偶像一般激动吧。
进入之后,才发现比从前的随笔难得多。之前写文,一句话、一方景、一幅场面,一转念的触动,都能有所感悟、延伸,两个钟点,洋洋洒洒三五千字费不了多少神。这还不包括引经据典地展开,有时自己都觉得自己挺能掰的。
所以常回头去看,唯恐絮絮叨叨喃喃不知。成年后写文多源于不忘初心,一段时间后会很自然地思考读者的体会。我也是读者,愿意看什么?内心是追求简洁的,一句话能描述清楚,尽量不再加半句,那些对仗工整的排比句已不怎么推敲了,见别人写得极佳,暗暗赞个好字便是。文辞的韵律美适合吟咏轻叹,走心的文字是否轻松浅易更好?动人于内容,却感觉不到刀工斧凿的存在。如宽旧的睡衣,半温的茶。
讲好一个故事,有时需要这样的角度吧。
每读完一部构思奇巧引人入胜的小说,过瘾之余,居然会生出一层可怜的惶恐,仿佛又看见自己离这条路越来越远。我的那些文字委实不敢冠以“小说”之名,只能把它们归于故事。我大概可以完整叙述一个故事,但很难编排出好情节。平白无奇的人生是如此地制约着想象力,而想象力简直是捉笔者的墨汁。这样的我,常常穷尽脑汁冥思苦想,恨不能让想象生出天使的翅膀,却一整天都憋不出两三段。
偶尔也会状态颇佳,是所谓真正进入写作吧。自己就化身为主人公,画面渐次推进,她或他会怎么想,说了些什么,通过什么细微的动作揭示心理变化,天气怎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和配饰更适合......种种等等,如过电影般在脑海演映,你只需不住笔头按序描划,竟然源源不绝。
仍然没去学习所谓的方法论。天天看股评的人,不一定强过新手,这是我愚直的想法。
写字于我,是不多的能跟着感觉走的事情之一,隐隐地实在不希望也被教条约束了,隐隐地害怕会因此失去乐趣。
我是个心理暗示作用很强的人。但凡看过的一二三四,即便并不太认可,也会在脑海里留下不浅的印象。有时下笔行至某处,明明直觉是有方向的,那些记忆偏恼人地跳出来,提醒我某位大神的经验之谈是该如此这般,然后顿感无所适从。也因此,常常是完成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后,才去翻翻大咖们的书评。
在编辑图文时,借鉴过某种方法,将点睛之处加粗、斜体,甚至换上色,感觉确实醒目不少,方便读者抓取精华。那让我暗自得意,咬文嚼字抓耳挠腮憋出的一二句,简直恨不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呢。此法甚妙深得我心。
总是觉过好,才践行了拿来主义,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慢慢咂摸出一点异样。毕竟所有经得起时间的美好,都不需要刻意标榜。
本是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嗅一缕清香,怀一丝遐想,曲径通幽,渐入佳境。哦!原来你在这里,正合我心中的模样,还多了一份灵秀,不由得意外生喜。
快餐时代就直接立起一块指示牌:此处芳草鲜美,速来!于是纷纷只挑那饱腹的尝上几口,图的是多享几款样式,也好雨露均沾。那些开胃的小菜,相宜的配料,鲜美的底汤,还有匠心的摆盘,只留了太模糊的影子,再过一些时日,便如雾气一般飘散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点睛之笔亦脱离不开龙鳞飞爪,就任它静默孑立,似月晕的一抹浅华,待读者自然发现此方胜景,当更觉精妙。若内容实粗鄙,原本布衣青衫尚不太叫人生厌,可偏要涂脂抹粉远远招摇,便生生做成了王婆鬓边的那朵红花。
这样的不坚定和随风摇摆,总是与腹内空空积累稀薄有关的。没有足够深沃的沉淀,如何能通透、锐利、明达、不为所动。只该去打好根基,而不是暂时的取巧夺睛。
十万字了,按例该有感悟总结以志之。看了几篇范文后,发现螃蟹已被吃到一百多代,我只能打扫蟹壳。遂断此余念,只奔返璞归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