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浅阅读”
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曾提出阅读层次论,把阅读分为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三个层次。阅读中触及的层面不同,代表着阅读的不同深度。
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速读、粗读、快读、浏览,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浅阅读”
在浅阅读时代,“15分钟主义”横行,人们看书的耐心越来越差,再好看的书,捧在手里15分钟后就再也看不下去了。一个标题对大众的辐射传播效应,往往可能超越一篇采访扎实的新闻。进入如今碎片化阅读时代,给一则新闻包装上可读性强、紧跟时代的好标题,无疑会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于是,当信息借助人们“浅阅读”的“惯性”进行传播,就会形成潜在的负面社会影响。
2 我们曾经的深阅读仪式感
古人常说:言为心声。
古人也说:文如其人。
传统阅读是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在古代,阅读一本好书,一篇佳文,是极其讲究的,隆重的需要沐浴更衣,纵不然,也需要净手焚香,潜心专读。
这样才能与古人对话,与雅士交友,汲取文中精粹,站在巨人肩上对话。不可否认,这样的阅读仪式感对于现在的我们,弥足珍贵。
茨威格曾说:“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试问,现在多少人家里,还有书房书桌的一片空间?或者,你家的书房,你有多久未去?你的藏书,是不是早已束之高阁?
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阅读的隆重仪式感,更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
3 我们现在的浅阅读
时光之轮滚滚前行,我们身不由已被推向一个信息化时代。
每天,一睁开眼睛,随手打开手机,各种各样的文字讯息蜂拥而至,直逼我们的眼睛。其中不乏很多很好的文字,但,好的文字大多晦涩,或者需要耐心品味,方知其美。
可浅阅读时代的我们,哪有那么多的耐心去深入思考,慢慢体会。
微信、微博的阅读“碎片”为浅阅读的蔓延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忙碌生活中空闲时间的“碎片化”趋势也与“浅阅读”不谋而合。我们总是急匆匆的在囵吞枣的的翻过这篇,迫不及待的打开下篇。散见于快餐化、跳跃性、各种浏览式娱乐式阅读以及各种“语录”的风行也反应出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众“浅阅读”的心理。我们每日与他人的信息交流,阅读的载体基本上是随时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等等这些快捷、短小的东西,导致我们做每件事必须更短、更快,也必然导致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
不管我们是在吃饭,还是在出恭?
不管我们是在聚会,还是在参会?
争分夺秒,我们与时间赛跑抢看热会热点,锱铢必较,我们利用碎片时间读新闻标题,网络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时在线浏览,已取代传统青灯黄卷的经典阅读,心灵激荡的深阅读,越来越退缩成小众的顾影垂怜。
似乎,我们不想与任何一段精彩错过。
但似乎,我们错过了整个时代的精华。
4 浅阅读之毒已深入大众骨髓
当大众习惯浅阅读,再加上信息时代的便利,使得“舆论广场”上的人们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全面弄清楚,就开始发表言论,长此以往形成了以懒惰、钝化为特点的“浅思维”、“浅分析”。除了知识来源的随意和不可考量,人们凭借表层化的话题交流,也不利于形成深层次的思想共识。
长久以往,浅阅读逐渐使人们的关注点回到常识。或者只是简单的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其原因有二:一方面人们对深入的解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反智性的“傻瓜精神”在发挥良好的作用,把头疼的事情留给那些更为专业的人士吧,大众领域内只相信阅读的光滑感和跳跃度。
浅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浅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
如此下去,我们泱泱文明古国,深厚文化何以传承发展?
5 弘扬阅读文化,任重而道远
“碎片化阅读会使人们对信息的社区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
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如是说。
简而言之,就是要经典适当读写“费劲”的书,“经典”的书,以“深阅读”的思维力、评判力、观察力,提高我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能力,使得“浅阅读”也能洗净铅华,返朴归真。 即便是阅读数字化的作品,也可以从经典开始。因为经典著作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积淀下来的典范之作,其代表了一个时代科学文化的最高水准。
数字时代,多种选择下,深、浅阅读并不存在所谓的“对立”,那么对于大多数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我们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被遗弃。
无论怎么阅读,有所获得,有所受益,有所启迪,有所深思,总之,有益的阅读,总是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岁月的良伴。
阳春初始,开卷有益,愿我们都能及时开启属于我们自己的阅读时光!
你一如既往的关注,是我坚持写下去的力量!
http://mp.weixin.qq.com/s/mogAMr_odX09V7jKrbYU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