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妈老是念叨“久坐对身体不好,久坐容易患癌”等等等,说我上班一坐就是一整天,都不愿意动动。所以,趁着最近在家,我妈一定要把我拖出去活动活动。
结果,“活动”没多大会儿,我就感受到了自己的“弱鸡”——我感受到了来自心脏的抗议。这种感觉就像开车换挡,自以为挂在三挡上,结果压根就没挂上,反倒是在空挡上狂轰油门,结果一脚下去,车抽抽两下就熄火了。
其实大概从去年开始,我就感觉到自己的体力状态不太好了。可是即便再不好,作为一个曾经轻松跑10公里的人来说,我依旧相信自己的身体底子在。因此,为了证明我依然可以,我打算重新挑战10公里,结果,才跑800米,就光荣歇菜了。800米就喘成那个鬼样子!哎!打脸,真打脸。
我一直自认为是很了解自己体质的。比方说,我要想保持一个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就必须经常运动出汗,不能喝冷饮,不能吃太重口的食物,也不能吹太多空调……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不运动,精神状态会变得极差,整天哈欠连天;吃重口食物,湿疹分分钟就会冒出来,手指、小腿一夜之后就肿了;吹空调、喝冷饮,呵,到了每个月一次的大姨妈就知道自己是在作死了……
可是,了解是一码事,时时刻刻都能做到又是另一码事,毕竟,让人主动喜欢上运动,放弃重口的美味,放弃夏日的空调WIFI西瓜,是一件挺反人类的事情。这种需要消耗意志力来维持的事情,一日两日尚可坚持,长期下来,没有足够的动力,真的很想说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道“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不努力便得不到的东西,有些人却无须努力便唾手可得”。深有同感!我觉得那些可以随意吃喝,随意葛优躺,空调西瓜抱着不撒手,依旧不用担心变胖,不用担心精神不济的人们应该是要被唾弃的,因为……我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啊,苍天不公……
作为另一类人,我们想要保证自己的健康,或者至少别让自己的身体太难受,总是需要费劲的留意饮食,时时节制顾忌,因为中间可能偷个懒,一切就又打回原形了。
不羡慕嫉妒了。既然不能愉快的偷懒了,那么该如何长期把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保持下去才是我要考虑的重要事情!
比如:把生活习惯当成一种技能来训练,最后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心理学上说,当一个技能熟练之后,就不会消耗额外的意志力了。就像骑车或者游泳,初学的时候脑子里总是想着这个动作那个动作,熟练之后,一切的动作都变成条件反射,一气呵成。
当然,要想让这些习惯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前期必定是要耗费意志力的,只有一次一次的重复和心理暗示,最终才可能放弃掉原来的习惯,重新建立新的习惯。
比如:爱上新的生活习惯
村上春树说,意志坚强并非就可以无所不能,他能坚持跑步二十年与意志坚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只是因为他喜欢跑步,或者至少“不觉得有那么痛苦”。
我想,如果不喜欢跑步,倒也真的没必要勉强,毕竟运动的方式有很多,游泳、打球、跑步……挑一个不觉得那么痛苦的来开始,或许真的有一天会爱上那种感觉呢?
选择适合的慢慢培养,因为真心喜欢,所以不必刻意坚持也能很好的长久维持下去。
比如:缩短反馈机制,在过程中不断收获成就感
我自己跑10公里的时候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在一个陌生的路段上跑10公里比较艰难,哪怕之前已经跑过无数次10公里。
一般来说,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或者工作,经常跑步的路段是大概固定的,跑的时间久了,我们可以大概知道跑到哪个位置是终点,过程中哪里是1公里,哪里是5公里。因为每一段路都是心中有数的,所以每到达一个标志地,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距离目标终点更进一步的成就感,每多跑1公里,这种成就感便会增加1分,直到促使你跑完全程。
相反,如果是一个陌生路段,也没有任何辅助物可以提醒自己跑了多久或者跑了多远,便会跑几步就偃旗息鼓了。因为这个过程中,内心对终点的感觉是遥遥无期的,每往前多跑一步,就是感觉距离起点更远了一步,而终点却并不可知。但是,如果此时有一块手表可以提示已经跑了几分钟或者有一个app可以提醒已经跑了几公里,那么终点就又变得清晰明了了,而成就感也又回来了。
我打算一个一个试试看,你们等我消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