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寿材一文有点反响,一些师友义愤填膺,把相关不满信息发与我,其中不乏牢骚满腹之君,对于这种思想者我是十分敬佩的,作为一个学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应该秉承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之精神。
如果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是不赞成的。中国人或许没有虔诚的神道信仰,但是一定有家国情怀,中国古人没有国的概念,但是有天下,无数次的战乱,朝代更迭频繁,人们对于家国的向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思想包含了一切,如生老病死,礼仪文化,乃至于丧葬文化,古人对于死这件事大于生,王右军《兰亭序》中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就说明了死是无可奈何之事。人自出生以后,经历种种,人生四喜也自然是快事,毕竟短暂,人生得意之时无多。赶在死亡之前,把身后事交代好,一个好归宿,无疑是上至士君子,下至贩夫走卒的理想去处。于是就有了打一口寿材待他年寿终正寝,派上入土为安的作用。
昨天有媒体报道,江西等地的砸棺运动导致大量棺材进入家具厂,引起又一轮公愤,警方已展开调查。秉承入土为安为信念的国人,何忍将入殓的尸体强行抢去火化,又何忍将已入土的尸体强行挖出,浇上汽油烧,道德沦丧甚于丧葬本身,既是另一种死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寿材与棺材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家乡,寿材是人活着的时候称呼。棺材是人死后的称呼,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棺材有点吓人,寿材更像一种用具。他反映在我们身边很多,举两个例子,木匠用的刨子,其整个形状就像棺材,顶部两边斜坡像极了棺材盖。再比如家乡漂母们洗衣服用的槌棒,也是这种形状。有一年母亲每天洗衣服的槌棒不见了,我找出一根木材,拿出斧头现斫出一个槌棒,母亲很是赞叹不已。
山上树木葱茏,山下人事代谢。木以不材而寿百年,木或纷纷,人或纷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除了风摧还是人催。儿时随着大人们上山伐木,一般先要在自家山上逛一圈,把好用的木材号上。大人们偶尔会说这棵树不错,那棵树好,也会说这棵是棺材料。当然棺材料不会轻易砍伐,一是要看它的大小,自然年轮多点才堪大用。那么到底什么是棺材料呢?其实就是底部粗,树干往上比较明显的粗细有致。而一般长势良好,粗细均匀的木材第一时间是要被砍伐的,可见寿材名符其实。
外公生前与我说过很多故事,一则是一户财主盖新居,备好彩礼,上梁当日想讨个口彩,任凭做手艺的大师傅好话说尽,财主只是摇头,什么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等等都不入耳,难道财主是大儒?古代财主皆是士子乡绅,不乏名门望族。这时,一个小木匠拿着钉锤在钉木椽,铁钉弯了,小木匠一时来气,随口说了一句:“个棺材钉。”财主听了喜笑颜开,连说:“棺材钉好,好,妙!”于是小木匠得了彩礼。
另一则是一个穷酸秀才游学在外,踏青之际,见一老农在耕种,秀才忽然口占一句:“老头是头,锄头也是头,锄头打在老头上。”秀才调侃老农,明显欺人太甚。老农憨厚一笑而道:“棺材是材,秀才也是才,秀才装进棺材里。”秀才当场气得半死。
桐城的外公不识字,却能讲出好多诗句、联句故事,令我至今难忘。外公的寿材,在他去世之后没有派上用场,三个舅舅约定成俗,每家分到几块棺材板,终于还是派上用场了。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做棺材的料都是上好木材,整根整木,浪费了实在可惜。反观今天那么多的寿材被砸没收,最终流入家具市场,谁之错?谁之过?如果没有砸棺惊梦,又怎么能有那些个棺材料流入家具市场?今天我们可以说一百种理由指责施暴者,施暴者也可以“绳之以法”。是非公道,无需多言,我相信时间是个好东西,我们会看到时间带给我们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