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充当让孩子讨厌的角色:孩子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甩不掉。锦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从猴子嘴边夺了花生,是大人认为不健康的食物,因为还有更健康的食物。但猴子被别人抢嘴边的食物,肯定要跑,而且抓得更紧,而且对大人越来越不信任。孩子看小说感觉挺好,大人想拿回MP4,不要看小说。孩子即使在门内,也感觉大人在门外看着他。孩子在大人眼皮底下,躲着看,会增加快感,和不被人知道的刺激感。
你抗拒的将会僵持,你放任的将会消失。为了争夺MP4,把亲子关系搞砸了。首先是大人自己不放任,觉得这些是不健康的,但没想到自己匮乏的想法就是健康的,好的吗?孩子总是要经验的,要去接触大人的部分的,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时有机会引导孩子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不让孩子自行去受影响,产生偏差。
可能会想孩子不愿意,但这是我们成长的部分。想要去压制控制,但孩子为什么愿意去听我们讲呢?大人抗拒就是封住了沟通的渠道。越是想要控制越是想要逃避。大人本身负面的想法是关键,自己不放任。要引导首先建立互信的基础。父母会因为对错搞砸亲子关系。焦点的重心还是在MP4,剥夺孩子经验的权利,正确的是引导孩子去思考,引导他想的就是那么回事。影响他去总结,小说有什么共同点,在过程中提升智慧,机会教育,而不是按照我们认定的方式走。
感赏日记不能仅仅写看到好的地方,不好的就忽略。写到好的,就马上内心想到恐惧的地方。学习周宇燕,写到好的部分,也有写内心恐惧的感受。面对孩子行为的内心感受是什么,纠结担忧是什么,慢慢和自己对话,一步一步舒缓自己,内心进一步平静,进一步接纳孩子目前的行为,经历这些事有什么启发,站在孩子角度,站在别人角度,自己有什么成长,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周宇燕描写心理的纠结,后续怎么想的,是怎么样的因为聚焦不当和孩子争吵,内心反省,根据课程应该要如何做,和孩子互动沟通,得到理解和谅解, 和孩子共同进步。进步的方面展现出来,做得不够的部分总结,第二天再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