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虽不大,但下了一天,院子里都是水,湿淋淋的小动物们全都把身子缩进柴堆里,时而发出几声可怜的声音;天灰灰的,远处蒙蒙的一片,不知这雨要下到什么时候才停?
好多几天了,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翻阅书籍,想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总是寻觅无果。创作离不开灵感,教学也一样,没有事先的准备,充分的准备,根本就没有华丽的出场。自从接到任务开始,我就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思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烦恼,一阵阵地担忧总如这绵绵细雨袭击全身。长期不教低段的我,想要上好一节识字课,谈何容易?
看《语文课程标准》吧,把此书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想从中找到突破口,毕竟没有接触低段,不知从何下手。“培养自主识字的兴趣,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意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我反复推敲着这段话,关注了几个关键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多种识字方法”,似乎知道方向了。不过,有了理论,缺少实践经验的我怎么组织教学呢?
我打开电脑,百度关于识字教学的相关设计、案例,在茫茫的文字中期盼找寻我想要的课堂设计,可总是遗憾地发现,这些设计都太过于笼统,过于形式,不能对号入座,怎么观戏?真的好苦恼,上一节低段识字课,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明知山有虎,往向虎山行,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书柜中的关于识字教学的书因为自身的原因存货不多,有的都看了,还是心中没底。想再买几本,可现阶段,买了不知怎么取。怎么办?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堆积在脑子里,反反复复,一个都没有解决,我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了。
回想起师范毕业不久,我教的就是低年级呢,教得还不错呢!记得有一次,市里的教研员听了我的课后还啧啧赞叹,不停地说:“教态真好,教得真好!”。那时没有多媒体,没有足够的教具,而我,却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自制教具,自做朗读音频……因有着不可或缺的“童真”,我的课堂上,总是趣意盎然,课堂上我不是一名教师,而是跟孩子们一样学习、一起玩耍的大姐姐,那时,虽然挺累的,不过很充实也很快乐。
不久,我便教了高年级,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因为诸多的不同,所以我也在悄悄地改变,甚至自己变得严肃了,教态变得更加地沉稳,少了一些活力。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我的年岁还是我的性格,还是环境的影响,但岁月竟带走了我的“童真””童心”,而这一切我难以再次地找回。一次调教比赛,教的也是低段,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教态、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改变,在低年级的教室里磨了一节又一节,生怕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习惯会让我的课堂变得“不堪入目”。功夫不负有心人,略有改变,不过,那平日里“高高在上”的赵老师竟不习惯弯下腰来与小朋友们交流,虽然课上得还不错,不过,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着作为教师是否“能屈能伸”,高段也好,低段了罢,应该顺手拈来,怎么能如此艰难?
是时候反思了,是时候磨炼了!很久以前,我就告诫自己:不能停在原地!站着也好,坐着也罢,或者正在起跑,我都应该疾步而行,不惧风雨,勇敢地追寻失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