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普洱茶,就是走一条漫长的路,路上风景无限,不经意间,你总能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比如,喝着喝着,你就会碰到一种不怎么好看但比较好喝的普洱茶,它的名字叫,黄片!
别激动,血压稳住,眼珠子hold住点,此黄片不是来自岛国苍老师的黄片,是出产于云南的茶,普洱茶!
为什么叫黄片呢?
因为它黄!
有多黄呢?
其实没多黄。
只是相对于黑亮的条索和灰白银亮的芽头来说,它有点泛黄,大约接近黄绿色。
这是普洱茶晒青毛茶做好后才能看出来的。
在刚摘下来的鲜叶状态,仔细看的话,也许会比芽头和第一二片叶子颜色稍微深绿那么一丢丢,区别不明显。那么所谓黄片,就是相对比较老一点的第三片或者第四片叶子,绝对不会太老,太老是不会被采下来的,我们要相信云南那些心灵手巧的采茶姑娘,她们下手不会那么没准。
实际上,就是因为它们还不太老,所以被顺手采了下来,然而毕竟是比芽头和新生的第一二片叶子老了些,叶质含水量相对较少,叶片相对疏松、粗大,杀青时较易失水变黄,跟芽头们在一起,芽头嫩叶杀青到位了,混杂的黄片就很容易产生失水过多现象。在揉捻时,嫩芽嫩叶很容易卷曲成条索状,老一点的叶子因为革质化倾向而桀骜不驯,不容易揉捻成型到位。毛茶晒干以后,这种老一点的揉不成卷曲型的叶子泛黄绿色,在毛茶里显得很各色。
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在压饼的时候,这种黄片因外形不佳颜色扎眼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它跟大部队的品质是一样一样的。
黄片,只有树龄百十年以上的大树古树毛茶里才会有,一般的小树茶生态茶园茶人工统一管理,打药施肥,叶片的老嫩程度极为接近,是不会有黄片的。
茶农采茶有经验,下手很有分寸,所以黄片的量不会太多。以前都是挑拣出来后茶农舍不得扔掉,自己存起来喝,后来很多人发现,其实黄片喝着很不错哦,不苦不涩,香味独特,甜度相当好,汤色金黄明亮,口感又顺滑,也不像嫩叶生茶那么伤胃,无须陈放,黄片新生茶在当年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喝。
一般来讲,茶叶原料愈粗老,茶多糖含量愈高。等级低的茶叶中茶多糖的含量高于等级高的茶叶。“黄片”由于茶多糖含量高,所以滋味比较甜醇,又由于咖啡碱、茶多酚等含量相对嫩芽嫩叶较少,所以,黄片即使新茶阶段也少苦少涩,滋味温和。
而且黄片它也具有越陈越香醇的品质,存放得好的老黄片不论茶气、香气、醇厚感以及滑润感都表现突出,丝爽绵滑,回甘迅速,闻香气似有悠悠馥郁兰香。
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物质不容易析出,冲泡时可以稍增加一点投茶量,最关键的是水一定要开,泡的时间一定要够,最好多闷泡几十秒,否则滋味很难充分展现。投多少茶和闷泡多长时间,每个喝茶的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摸索,但即使投茶量过大闷泡时间略久,也没太大关系,它也不会苦涩难当不好下咽,最多是口感略微重了点。泡过几道后如果觉得不够味了,黄片也可以煮来喝,更加能体现黄片茶的香滑柔甜的特性。
以前有个台湾的茶人,很文化地给老黄片起了个很有古雅味道的名字,叫“神农一叶飘”。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有这么个说法,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而解之”。那位台湾茶人就充分展开想象,说神农氏在出发去尝百草之前,是在一棵大树下烧着一锅水备着回来喝的,而这棵树刚好就是一棵大茶树。一天下来,神农氏吃了一肚子的毒草,挣扎着回到大树下,这时火已灭,烧开的水已凉。温水里漂着几片大树叶。肚子奇疼的神农连叶子也顾不上拣出来就把大半锅水喝完了。说来奇怪,那半锅微苦的水除了透出丝丝回甘外,立马止住了神农的疼痛,七十二毒就这样被解掉了。神农既然是肚子奇疼,叶子又是自动漂到锅里的,那也就不可能是细嫩的芽叶,肯定是老树黄片了,由此他就命名了他的黄片叫“神农一叶漂”。
黄片一般都不是被主动采摘下来的,因此要喝到成规模、有产量及品质保证的黄片还真是不容易。老茶树上的茶叶,枝叶高大,量少,不容易采到,所以就显得珍贵了。
黄片不只有这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名字,现在很多黄片被尊称为大叶,金叶。
然而还有一种说法,说老黄片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种说法把黄片分为两类:一是级数大的粗老黄叶,含氟与重金属较高,寒性较强,不适合虚寒体质与病症使用,更不建议长时间炖煮,避免氟与重金属析出;二为级数小之薄嫩叶,通常是因为早春或是干旱,容易发生叶质较薄、偏黄,晒干后会产生黄叶现象,与粗老黄片完全不同。
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坊间贩售之老黄片,多指上述情况中的第一类。茶树有吸收其附近土壤中氟元素与重金属元素的特性,茶树吸收的这些有害元素会在叶片中随时间逐渐积累,因此叶片越粗老这些物质的含量越高。过分粗老的茶叶,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如茶氨酸、茶多酚等均已所剩无几,反而氟、灰分、重金属等含量较嫩芽与青壮叶高出许多,同时茶叶纤维组织木质化失去弹性,无法揉捻成条索。
这种观点认为,老黄片中的生机已消耗殆尽,剩余的只是衰败枯亡的气机,长时间饮用此类茶品,对人体必然有害。若是以煮茶方式饮用,茶叶中的这些有害物质析出更为充分,对人体的戕害更甚。因此在以前国营厂收购原料时,将原料等级划分为五级十等,而老黄片属于“级外茶”,是被排除在收购范围之外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激烈和偏颇的。
现在好的高端古树茶,价格非常高,茶农和厂家采摘加工也就非常当心认真,采摘环节也不会把太老的或者偏黄薄的叶子采下来,挑黄片时下手也比较狠,但凡稍微不整齐点可能会影响饼面的叶子就都被挑选出来了,所以现在的黄片并非完全是那种看上去黄不拉几一大片乱糟糟的叶子,压成饼后只是比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稍微粗了一些。——其实不能再细了,太精细了反而就脱离了黄片的本色了!
我个人认为上述描述老黄片的观点激烈和偏颇,并没有说它完全没有道理。至于它描述的那种情况,我个人认为更可能出现在一中叫“老帕卡”的茶中。
喏,就是这个。
“老帕卡”,是哈尼族话“茶树的老叶子”的意思,是云南产茶区茶农当作日常不可缺少的饮品,此茶品从采摘到做成成品均为哈尼山民纯手工用传统原始的加工工艺,不含任何添加及化学原料,实属纯天然纯绿色的独特茶品。“老帕卡”的制作方式很独特,不是像一般的普洱茶,采用铁锅炒制方式杀青,而是在采摘茶树上的新鲜老叶子后,放在沸水锅里煮(或放木甑中蒸)让它均匀受热,等茶叶变成黄色后,用小火把水焙干,这个过程也要不停的翻动茶叶避免水干糊茶。水干了把茶叶拿出来放在簸箕上晾凉,然后揉茶。“老帕卡”的这种杀青方式又称“捞青”(或蒸青)。揉过的茶抖散开来分装在簸箕待到叶子除去部份水分,放入竹筒制作成圆条型,用藤条捆绑,置于阳光下晾晒,晒干后即成“老帕卡”筒茶。
这种云南哈尼族纯手工老帕卡茶,完全采用古茶树老黄片手工捆制而成,因手工制作,每条重量不等约为100克至200克之间,一般不以重量为准,当地老百姓按条来卖。
这种老帕卡喝的时候,当地人可以烤着喝,就是火烤后冲入沸水,也可以泡着喝,煮着喝,烤和煮,茶的滋味不一样,煮茶出糖香,烤茶出焦香。老帕卡的口感苦涩度极低,茶质丰富,耐泡度高,色鲜汤厚,回甘生津也不错。一口“老帕卡”下去,稠滑细甜,汤色金黄透彻,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回甘迅捷,香味纯正清冽,但这香却是闻不到的,只可以用口腔慢慢去体会。老帕卡的香有别于熟普洱的陈香或是青饼的清香、蜜香、花果香、草木香,而是一种清甜淡雅的焦糖香。
以我对黄片的品饮认识,我并不认为现在制作精良的黄片那么不堪,含氟高低,重金属多寡,说实话,没有检测数据,我也说不好,如果真的含氟啊重金属超高,世代经年喝老帕卡的云南人早都出现某种高发症了,然而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显示,解放前没有,解放后也没有。
我只知道,做为第三片第四片叶子的黄片,它们在枝头的时候也曾经是鲜嫩的芽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蜕化成了第一片叶子,第二片叶子乃至第三片第四片叶子,相较于后来被正当时就采下的芽头和嫩叶片,它们才是见证了整个春天的那片叶子——这完全就好像是十七八岁青春靓丽的小姑娘和二十七八岁稳重成熟的大姑娘,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味道!小姑娘天真可爱一派青春气息,但往往不谙世事个性张扬,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就像级别高的芽尖嫩叶,好是好,却凛冽。大龄点的姑娘却是阅历丰富,优雅大方,往往圆润含蓄些,除非性格执拗,否则一般交往起来是不大容易伤人的,就像一叶老黄片,醇厚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