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从文字历史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商周的甲骨文金文,至秦的小篆,是汉字的古文字阶段;隶书的出现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今文字的开端。隶书上承先秦篆书,下启魏晋楷书。它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尤其是形体演变和书法艺术上的重大转折,是一次质的飞跃。隶书又分秦隶和汉隶两个阶段。
秦隶是指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也称古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出现在战国时期与先秦的楚帛书及木牍、竹简上。秦隶虽带有浓厚的篆意,但已与篆书有了明显的区别:形体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方圆、刚柔极富变化,点画中还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和波势,改变了篆书笔画整齐划一,结体匀圆平正的形式。西汉隶书与秦隶并无太大区别,唯不同之处在于篆书的意味更为减少,笔画的粗细变化十分明显,有装饰性的波势挑法大量出现,形体质朴厚重。
汉隶是在西汉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易,开始追求整齐美观,并有规律地运用波磔,使字形左右舒展,具有分张外拓之势。西汉晚期,隶书已达到了成熟阶段。到了东汉,隶书发展为高峰阶段。通常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工整隶书,也被称为“八分书”。八分书的特点是用笔的技巧更为丰富,笔的提按顿挫,笔峰的藏露,充分发挥了笔毫的变化。点画的俯仰呼应,以及一波三磔和蚕头雁尾的笔画形态,增加了书体的美观,写法也已趋于定型。《乙瑛》、《史晨》、《曹全》、《礼器》、《熹平石经》等东汉碑刻,都是八分书的典范。东汉善隶名家有王次仲、蔡邕、堂溪典、钟繇、师宜官、梁鹄等,以蔡邕名气最大。
汉代的隶书,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过万紫千红、光辉灿烂的局面,纸张的发明对书法艺术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东汉末叶,桓、灵二帝虽朝政昏荒,然其“书优则仕”的政策,在隶书的发展上贡献不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也造就了不少书坛高手。同时,汉末尚厚葬与勒碑刻铭之风,在形制、内容,特别是书法上,不惜重金,力求超迈,且竞相攀比。于是无数丰碑巨碣,便异彩纷呈地树立起来。历代书家铭记心头的一系列汉隶名碑,都是那个时期的杰作。
然而,事物的发展终有其规律,有如一曲美妙的乐章,经历了高潮后,便接近回落的尾声。隶书由起步后逐渐流行于民间,到定名成型取得正式地位,继而通行被统治阶级所用并推行至正统,获得了普遍使用的价值。而由于草书、行书、楷书在汉代开始了孕育和发展,至汉末,书体的演变已基本完成;且汉末隶书过分讲求笔画的谨严和装饰性,字的结构缺乏变化,显得板滞无灵。隶书的正统地位遂受到了更为简便的新兴字体—--楷书的冲击,于是隶书开始走向衰落也就势在必然了。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隶书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虽然还出现于碑刻,但都不能恢复往昔淳古厚重的神采风韵。从唐到宋,从元至明,虽不乏能写隶书的名家,然他们的隶书与汉隶相比,皆倚真书为骨,则法度已失,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像是物极必反,隶书在清代有了再度辉煌。清人写隶书是人材济济,卓然名家的像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等人的隶书,都有极高的声誉。清代隶书的繁荣兴盛,与当时碑学发达有重要关系。碑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古代金石文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尤其是古代的碑刻,更辈受重视。
碑碣墓志在清代的大量出土和发现是空前的,它不仅被用来考经证史,也必然引发书法家去学习和借鉴。清初的郑簠是习学汉碑的先驱,经过他与众多书家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才使得汉隶之学复兴,恢复了中绝近1500年的汉隶法度。清代的隶书在汉隶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主流,并使当时的书法审美情趣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直至现代,隶书仍以其较高的实用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当今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学习和用来创作的一种主要书体,也呈现出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笙歌问答:大家喜欢哪家风格的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