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颗试吃的糖果
某天,跟男朋友吃完饭走出商场准备回家,在门口处被一个约莫18岁左右的男孩子拦住,他用有一点点害羞又真诚的声音说道:“哥哥姐姐,我自己手工做了一些牛轧糖,想让你们尝一下,给弟弟一点意见,看看还有什么提升的空间。”
男朋友没有一丝犹豫坦然答应,而我则警惕性比较高,心想他是不是还有别的需求,一心犹豫,不想吃下手里的手工糖。男朋友吃完对男孩子大加赞赏,他本就是个喜欢给人正向鼓励的人,男孩也对他的赞赏表示很开心,随之而来继续说道:“那哥哥你既然也觉得不错,能不能帮弟弟一个忙,买下手里的这一盒糖呢?”
真正的目的果然就在这几分钟的来往中逐渐显露了出来,送糖免费试吃要建议是话题切入点,真正的目的是推荐手里的糖果套盒。也是因为有着前面的铺垫,答应试吃的人已经在不知不觉间降低了自己的心理防线,同时也很可能因为白吃了东西,心理上带着亏欠,为了掩盖自己的不好意思,直接买下对方手里的礼盒。
最后,我们拒绝了男孩子的要求,不是因为舍不得买下他手里的糖果,而是,不喜欢这种给真实目的加了太多包装的转述方式。如果男孩直接说明,自己手工制作的糖果在推广,可以试尝,觉得不错就买回家吧。姑且不论糖果味道如何,我也可能会考虑支持一下他,同时并不会特别关心这到底是不是所谓的纯手工礼盒。
二、为朋友拼单
一位只是偶尔联系的朋友,抽时间与我在微信上问候了一番,大家彼此寒暄,似乎平时真的都忙到顾不上对方,也互相表示体谅。
隔了一小段时间,他突然说起想要找我帮忙,还有点着急。我本以为真的有什么急事,急忙询问是什么情况,也因此知道他希望我“帮忙”下载一个公司正在推广的应用,并且使用他个人的邀请码完成一笔订单。
出于当下的尴尬情况,我按照要求尝试了一下操作,app本在刚上线阶段,装机需要系统特别设置程序信任流程,我虽然对程序安全性有些顾虑,但仍然完成了下载装机,也按照对方的“请求”下单买了些东西回家,但是心里却别扭的很。
因为我明明已经知道,这所谓的有点着急的帮忙就是增加应用装机量,按照对方的要求下单让他抽成返现。可笑的是,互联网流量如此昂贵的今天,获取一个陌生顾客流量恐怕都要付出成本,更何况是装机量与下单量呢?我这个所谓的“朋友”是不是也太“便宜”了一点点。
以上两种情境,我认为是现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道德绑架,这些绑架的背后隐藏的含义叫做:朋友,我想从你这里赚点钱!
几经包装,通过语言、寒暄、帮忙等方式转述出来。过去,我们一直把朋友定义为即使我们没有完全相同的际遇,但我们可以有共通的思维方式,无话不说;又或者是那些虽然我们有着太多不同,但却能够互补且和谐的相处着。
而现在,朋友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被考虑如何变现的流量,今天叫你一声朋友,明天就可能对你提出一个要求。而这个要求,刚刚好,让我们不再成为纯粹的朋友。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都说人自己会越来越慢热,因为我们深知,朋友是拿来交往的,我可以很直接的对你说出要求,这里面不带有套路,当然,你也有权可以直接的拒绝我。
我们保持的慢热就是为了有一天,我们本不熟,我拒绝了你,我也坦然接受你主动走出我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