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6章云:“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厚乎甚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此段先将两种相反的情形呈现出来:天下有道时,无攻无守,战马用来辅助农业耕种;天下无道时,兵荒马乱,战马供应不足,母马只能在战场上生幼驹。恻隐之心尚存的人自然会憧憬第一种情形,厌恶第二种情形。
造成这两种不同情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老子用一个美妙的排比说明其根源在于人心:最大的罪恶就是欲望膨胀;最大的灾祸就是人心不知足;最大的咎害在于贪得无厌。然后总结说“知足之足,才是常足”。
这段文字在具体阐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真意。不知足,“需于酒食”的“贞吉”就变成了“需于泥”的“致寇至”,甚至于“需于血”的“出自穴”;不知止,“飞龙在天”立即转化为“亢龙有悔”。《周易》这本书的核心趣旨就是教导人们“顺其时,守其位,有其度”,守持本分与道义,才可免于咎害。
佛家讲“贪嗔痴”。人心不足,贪得无厌,但“人间只有正道”,不会让贪得无道之人总能如愿以偿。贪心未得满足,就遭受“求不得”之苦;于是心内生嗔怒,怨天尤人,骂天咒地,好像全世界都亏欠他似的。这种状态就是痴迷,陷入罪恶与痛苦的泥潭无可自拔。
痴迷不悟起于“贪”。贪念一起,如乌云蔽日,心中本有的光明被黑暗笼罩。
我常常跟朋友讲一个幸福的公式:幸福 = 你所拥有的 / 你所期望的。受客观环境的制约,“你所拥有的”总是有限的,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幸福,那只得去降低对生活的期望值。同样是拥有10万元的财产,如果你期望值是1个亿,那这10万元就成了痛苦;如果你期望值只是1万元,那10万元这个庞大的数字给你带来无穷的幸福与喜悦。
所以,幸福与否,就在于知足与否了。知足,在夹缝中,也能找出好多幸福;不知足,给你无垠天地,你也不觉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