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总是能听到各种“死法”,有人在抱怨工作压力大死了、被贷款逼死了,工作加班累死了、处理人际关系烦死了等等,可却没有哪个人是饿死的,即便错过了饭点,那也只是一句牢骚的话,并没有真的体验饿死了的那种状态。
今天把冯小刚导演的《1942》看了一遍,冯导的作品一般都冠以贺岁档,票房很高,可这部作品冯导准备了很多年,酝酿和理解它,古语云:“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冯导酝酿这部作品之久,对其希望之高,对这份历史的敬重让没看这部作品的人们都充满幻想,可票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部影片。
影片让我几度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张艺谋曾拍过这部小说改编后的电影,虽然情节略微调整,但是还是能看出富贵一家的命运起伏,这让我不禁感慨,人活着似乎比什么都重要,即便生命低到尘埃里,可只要还有一口气,似乎就得继续支撑着,《1942》这部电影的叙事中没有让我痛哭流泪,但却一直萦绕着一种沉重的感觉,东家的女儿,这个知识份子的化身,面对饥饿,把自己出卖了,心爱的宠物猫被煮了之后,她也要喝猫汤,书本被一页页的撕掉当做燃火的工具,我不禁在想跟生存比起来,我们之前在追求的这些所谓的享乐奋斗,是不是真的意义不大。
我没有读完莎士比亚的著作,但他在《哈姆雷特》里面那句特别经典的话我一直记忆犹新,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入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这些影片中小人物的命运,不禁让我敬佩,他们都在默默的与命运做斗争,河南大灾政府不管,不怕我们去逃荒,总比在家等死强,途中也会有死亡,而且死亡的气息也更严重,经受的考验也更多,可不怕终归想活着,当然这活着里面,也看清了很多可怕的人性,人性中有可怕的地方,利用国难发财的商人和官员,利用饥饿而贩卖的妇女和儿童,人性里的黑暗用很轻描的方式在叙述,在击打着每一颗有良知的心,人性中的光芒也在此刻闪耀,奔走讨救助的主席,深入灾民内的外国新闻人,在卖走之前把自己厚一点的棉裤换下给仅一日夫妻的男人等等…
你不得不感叹,在那个时期,那个时代,人性中该有的光芒还是有的,温故而知幸福,无论你在遭受着什么样的困难和煎熬,要知道你还可以生存和活着,不用一家老小奔波在死亡的边缘,冯小刚说;“我们都是灾民的后代”,在灾难中幸存下来下的人,开始生活也开始繁衍,才有了我们,所以我们的骨子里和血液里在蕴藏着对生命最初的敬意。
《1942》是部能让人安静下来思索生活的影片,跟活着相提并论的叫希望,对生的希望,就像影片最后那个逆着方向走的爷孙俩,爷爷即便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也依旧创造出了一份亲情,并会在这亲情下继续生活着,我坚信。希望你可以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你想看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