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诚(2017年出版)
本书的收获,就是明白的底层逻辑,以前知该这么做,通过本书知道了为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比如用市盈率和市净率估值,本质是它们的经营价值和清算价值。
单类资产配置应对非系统性风险;大类资产配置应对低估值资产继续下跌的风险;动态再平衡是为了应对投入资金量的选择难题。跨市场配置是为了扩大狩猎范围,防止长时间等待后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机会,方便在更短的时间段找到低估的资产,从而获取经验。
以前迷糊的点:等待系统性机会的时候主动买入,动态再平衡是用被动的方法实现低买高卖,这两种方式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该怎么选择?本书中它们是有优先级的,也有底层逻辑的,明白了这些,这就方便了我们取舍,当然主动选择可能犯错,或许收益更多,或许亏损更大。
第一层级:系统性机会与与系统性风险
投资体系三个层级
三个层级中,越基础的越简单,同时也越重要。
第一层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赚钱;第二层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安全,持久的赚钱;第三层决定了我们能赚多少钱。三个层级的关系就像树干、树枝和树叶。每一个层级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比它更基础的层级。
估值
系统性机会指某个领域宏观的、大范围的、整体性的机会。例如2016年香港恒生指数,2018年底A股指数。机会当时就能判断出来,识别的方法就是估值。
绝对估值
作者列举了香港恒生指数和上证综值的图表。
观察过去17年的数据,估值越高,指数未来越容易下跌;估值越底,指数未来越容易上涨。对上证指数而言,PE < 10 是系统性机会,PE>20 是系统性风险。PB在1附近是机会,PB>2 是系统性风险。
我们在估值足够低的时候进入市场,在估值足够高的时候退出市场,因为这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我们不知道未来去向何方,但必须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相对估值
从图表可以看出,低估值的投资组合高于市场平均。
应用
- 全市场指数估值,通过市盈率、市净率的高低,我们可以识别市场的系统性机会与系统性风险。
- 构建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投资组合,取得超额收益。
- 在实际操作中,结合1和2,在系统性机会期进入市场,买入低估值投资组合,在系统性风险期退出市场。这将比单独使用1或2 更好。
估值原理
为什么看市盈率和市净率指标,因为现实世界就是如此,它们分别代表了经营价值和清算价值。
- 用经营价值和清算价值去评价一个公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 经营价值成立的前提是公司能够永续经营
- 相比经营价值,清算价值更可靠
存活能力越强的公司,经营价值就越高。如果按照清算价值来评估,大公司和小公司的算法则毫无差异。
总结
识别系统性机会最重要,买的便宜才是硬道理。长期来看,大概率赚钱。但是也有风险,因为你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创造历史。比如韩国股市PE最小值到过4.1,德国股市PE最小值曾到过2.2,从A股的历史看PE到10已经很低了,未来会不会更低,而且低很多呢?不知道。所以要用资产配置来降低这种风险。
第二层级:资产配置与动态再平衡
非系统性风险,也就是单个标的的风险不是靠低估值就能化解的,需要引入资产配置的概念。它简单的应用就是分散化。
资产配置的级别由低到高分成三个维度:
- 单类资产的内部配置
- 大类资产配置
- 不同市场间的资产配置
单类资产的内部配置
资产配置的分散化是需要逻辑和条理的,并不是简单的买一大堆东西就行了。有人用大部分资金买入强相关资产(比如一堆P2P,比如十支地产股),却误以为自己在分散投资。事实上,想要有效的分散风险,我们必须让自己的资产广泛的分布在不同的行业。比如给个股和行业设置上线。
作者以自己分析万科股票举例,指出分析股票没有用——某些可能改变公司命运的东西,落在了我们的思考范围之外。
大类资产配置
本质上,资产可分为“股权类资产”和“债权类资产”。
- 股权:股票,股票基金,分级基金B类,房产
- 债权:债券,债券基金,分级基金A类,货币基金,货币
从资产属性上来说,股权类资产怕深度下跌,债权类资产怕恶性通胀。
债权类资产面对恶性通胀的情景,要比股权类资产面对深度下跌要恐怖得多。一次恶性通货膨胀,可以将所有债权类资产彻底洗光!道理很简单,如果政府宣布,从明天开始货币贬值100倍,它就真会贬值100倍。
上证指数会不会跌到3倍PE,甚至更低?不知道。 投资原理并不复杂,只要分散买入低估值的股票就可以赚钱了,可最终为什么靠投资致富的人却没几个?除了不能控制的人性贪婪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极端状况的准备不够充分。
想要有效的应对这种状况,就要用到大类资产配置。
当某类资产低估时,我们买入显然是正确的。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目前已经被低估的资产,未来还会有多深的跌幅。比如根据历史规律和商业逻辑,股市整体PE小于10已经低估了,但在极端情况下,它有可能跌到3倍PE。我们要为后续可能的下跌留出多少资金呢?做出正确的预判是十分困难的。真到那个时候,很可能伴随着失业率大幅上升以及股息的大幅衰减,届时,现金流的枯竭将是一个比精神压力更加棘手的问题。
面对难以预判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预判。对于上述问题,最科学的办法就是——动态再平衡。
动态再平衡
动态再平衡与传统投资策略相比,有两个重大区别
- 它是被动的按照规则去调整,而不是主动地依靠判断去调整仓位
- 它会按照各类资产间的比例去调整仓位
半仓策略:股债5:5,当它们变成6:4或4:6时,就强行将它们再调回5:5。
随着水平提高,我们也可以在动态再平衡策略中加入加入一些主动因素。比如基于估值判断,把比例在7:3和3:7之间来回变化。这个策略,波动性更大,在判断正确时,我们将得到更多收益,判断错误时损失也更大。
不同市场间的资产配置
投资限于A股市场会有一个恶果,5-7年才有一次大的系统性机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当机会来临时,你会手足无措,因为这种事情对你来说太罕见了,你都不知道该这么珍惜才好。你可能会买得太早,过多,卖得过晚,或者过少。
越珍惜机会,你越把握不好。查理-芒格说:“要得到一个好东西的正确姿势就是配得上它。”
要让大机会不那么罕见,只有两种两种办法:拨快时光的流速,拓宽狩猎的范围。可行的是第二种办法。
最近几年,2014年A股,2016年港股出现了系统性机会。这时候,买入低估值的指数基金就可以了。
总结
投资体系的第一、第二层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赚钱,第三层的工具决定了我们赚多少。第一、二层是内功心法,第三层是招式和兵刃。三层的关系是:树干、树枝和树叶。每一个层级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更基础的层级。投资工具是树叶,它需要对自己的树枝和树干负责,不需要对其它的树叶负责。
第一层(机会和风险)是最根基的部分,它不需要对上一层级负责,但同时它也没有选择——我们只有在某一个市场或某一类资产处于系统性机会期时,才能对其进行投资。
当我们处于第二层时,有了更多选择。我们必须决定如何配置资产,必须随着市场变化进行动态再平衡。并对每一个行为追问:我是否将足够多的资产配置到了机会市场?是否让大部分资产远离了风险市场?再平衡之后,我们的资产配置是否仍旧满足上述要求?
到了第三层,使用具体投资工具时,我们有了几乎无限多的选择,自然也面临更多的追问:这是什么工具?它的特征是什么?它有什么风险?我们选择拥抱风险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实现同样的目的,有没有更好的工具可供选择……但请记住,第三层要对第一、二层负责!所以,最重要的问题如下:
- 它的收益和风险对称吗——系统性机会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
- 在该工具上配置的资产,比例是否过高,以至于不符合分散化的要求,或者比例过低,以至于它的权重与它的珍惜程度不匹配——资产配置
- 涨了怎么办?跌了怎么办?——动态再平衡
第三层级:投资工具的使用
股票
在市场整体PE小于2时,才考虑。当PE>2,我们应视其为系统性风险,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该买什么股票”,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该买股票。
作者列举了方法,筛选出PE,PB,股息率符合要求的组合,等比例买入。(适合大资金)
其它工具:
新股申购,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货币基金,债权逆回购,债券,债券基金。
进阶工具:
期权,可转债,分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