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知思维模型》读书笔记——黄金圈法则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和别人合作做某个工作,但因为沟通不顺,导致最后合作失败,甚至反目成仇。

最佳的表达方式,一定是从Why层面入手。

如果你做过销售,你一定会见过这样的营销人员:上来就跟你推销产品,也不问你有什么具体的需求。

产品可能很不错,但因为销售人员的表达不合适,就浪费掉了潜在的成交机会。

但另一位优秀的销售人员,他的话术是这样的:

先是和用户聊天,倾听用户,从聊天中了解客户的痛处,然后适时插入自己的想法。

比如“确实,这也是我们公司正在攻克的问题”、“那太巧了,我的同事们就是专门做这一块的”。

如果客户是发自内心的真需求,他大概率会愿意了解这个销售人员的公司业务。这时候,再慢慢过渡到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功效等,最终再揭示适合客户的产品。

这时客户就相对不会那么反感,因为这时候客户觉得,销售是在和他聊天,而不是推销。

同样的产品,不同的表达逻辑,取得的效果会是千差万别的。

这套表达逻辑,其实就是著名的黄金圈理论(Why、How、What)的应用。

Why象征着本质、底层逻辑。

How象征着方法、实现过程。

What象征着产出结果。

完整的逻辑闭环应该是Why→How→What。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杠精要反驳了:

我为什么不直接说我能给什么结果,说那么多废话干嘛。

在他们眼中,只有What层面的东西才有用。

但What层面的事物,永远都只是表象,别人并不能真正从心底里认同。

比如求职参加面试,优秀的HR,一定会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废话,而是HR通过考察求职者的目标感,判断他是否与自己公司契合。

这个问题,涉及到求职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

如果求职者随便糊弄,会让HR觉得他不是很热爱这个工作。那么即使待遇再高,他以后也可能会离开公司。

如果HR看好某个求职者,但求职者看不上这家公司,那这个劳动关系,从一开始就应该断掉。

这样,能避免花费双方更多的时间成本。

一厢情愿式的招聘或求职,对企业的人才战略和劳动者自身的职业生涯而言,都是不理想的。

成功的合作,一定是双向奔赴的。

当我们在向别人表达自己时,多遵循Why→How→What的表达逻辑。

这样,你的表达,才能够深入对方的心中,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Why→How→What是大师路线,而What→How→Why是普通人的路线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