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本来在写读书推荐,一不小心写了好多,想来不适合直接发到读书群里,删掉又可惜,于是信笔由缰写下这些。写得不好,情节说得多,评述的不多,没有写出我全部想说的,权当作这本书的第一篇书评,找时间再从头细细写一篇。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著,全篇36万字
这本书是在高帅富群主力荐之下看的。开头比较难入戏,后面非常精彩。这不是说前面写得不好后面写得好,或者我不喜欢前面的单喜欢后面部分;而是开头部分林林总总写了各色人物之后,后面的主角才真正登场,他们才是本书的灵魂所在。
小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出延津记”,以杨家庄杨百顺为主线,写了他坎坷曲折、百事不顺的一生。
杨百顺与卖豆腐的老杨说不着,不喜欢卖豆腐,喜欢罗家庄喊丧的罗长礼,罗长礼不养徒弟,便也无法投靠。离家出走后,杨百顺为了生计,先后干过杀猪、挑水、扛包、破竹子、种菜,甚至为了事由信了主,拜意大利牧师老詹为师,从杨百顺改名杨摩西。在县城种菜的杨摩西“嫁”给了寡妇吴香香,又从杨摩西改名吴摩西;吴香香有个馒头铺,每天揉面、蒸馒头、卖馒头,还有个女儿巧玲。吴摩西和吴香香说不着,但与5岁的养女巧玲说得着。吴香香与隔壁老高通奸多年被发现,连夜卷着细软跑了;被戴了绿帽子事小,老婆跑了不去追事儿就大了,不追怎么跟吴家、跟整个县城交待,为了假找,吴摩西带着巧玲出去了,半路丢了巧玲,吴摩西万念俱灰,找不到巧玲,也没法再回延津,从此逃到了陕西,改名罗长礼。
小说下半部分是“回延津记”,以牛家庄牛爱国为主线,写了他人到中年却孤独无依、烦闷难解的生活。
事情的根上还出在巧玲。巧玲当年被人拐走,几经转手,被卖到曹家庄给东家赶车的老曹家里,从此改名曹青娥。曹青娥与爸说得着,与娘说不着,吵了一辈子架。曹青娥嫁给了牛家庄卖香油的牛书道,生下三儿一女,牛爱国是第三个孩子。牛爱国因为爸妈不亲他,从小孤独;当兵复员后娶了庞丽娜,与庞丽娜也说不着,两人十天说不了几句话,又是一种孤独。牛爱国朋友不多,烦心事没人能诉说,也没人能替他码放,很多朋友最后也闹掰了,还是一种孤独。庞丽娜出轨被抓,牛爱国戴了绿帽子,满腔愤恨无处发泄,还是一种孤独。牛爱国离开伤心地,去山东发展,无意间又跟美食城的朋友老婆章楚红在一起,后来不敢带她走,借妈曹青娥病危逃回山西。曹青娥临死前想念老家延津,想念养父吴摩西,八年前吴摩西后代曾写信过来,说吴摩西临死前有话要给曹青娥说,但终究还是错过了。曹青娥去世不久,庞丽娜又与姐夫私奔,庞丽娜姐姐来闹,迫于压力,牛爱国不得不像当年吴摩西一样,出门假找。牛爱国假找路上遇到三个延津人,想起妈曹青娥未完的心愿,觉得自己这几年满心的烦闷,或许答案就在延津,于是又回到延津寻找故人。在延津没找到,最后才在咸阳找到吴摩西的后代,但日久年深,终究没能知道吴摩西临死前究竟说了什么。牛爱国想起私奔前章楚红要跟他说一句话,没私奔成也就没说成,这时候牛爱国很想找到章楚红,听到那句话,找了一圈找不到,但牛爱国打算继续找下去。
出延津,回延津,一去一回,跨越70多年,背后的故事藏着弯弯绕绕的原因,人与人之间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纵观之下,他们其实都在寻找,寻找一个能与自己说得着的人,摆脱内心的孤独苦闷。人生得一知己,难矣!
小说写的是中国底层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高潮迭起,却是最平实又最深刻的道理。小老百姓的生活,自己能做主的有多少,还不是机缘巧合,还不是命运的无情拨弄,只能随波逐流,泥沙俱下地活着。无论是杨百顺或是杨摩西或是吴摩西,还是牛爱国,他们人生的每一次际遇、生活的每一次转折,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也无法预测,但无形之中却有一种冥冥注定的规律:他们都在寻找,寻找一个能与自己说得来的朋友;生活琐碎烦恼,有朋友能说得上话,再苦也不觉得苦。
小说里,教私塾的老汪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身边有朋友,话也就说完了,也就不用对远道而来的朋友那么期待了;身边没个说得上话的朋友,才会那么高兴。孔子哪里是在说这种高兴情绪,不过是拐着弯骂人罢了。”竟无言以对。
这本书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写尽了底层小人物一辈子无法排遣的孤独烦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活了一辈子,竟找不到几个真正能说上话、能投靠的朋友,岂不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