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文字下乡
文盲不代表愚,愚表示学习能力的欠缺。
文字产生于表达受时空阻隔的情况下,
乡土社会中,实用性:
文字<语言<面对面传达。
文字的发生是在任何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收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义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义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3,再论文字下乡
时间阻隔,于个人是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于群体是历史的演进。
乡土社会的历史是均质的。
乡土社会中不一定得有文字,因为乡土社会有自己可以记录和表达的“词”、符号。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
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
上边所谓的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的社会共同经验。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
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