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白天睡觉,晚上做事。比如打扫屋子。我不是夜猫子,因为晚上并没有老鼠在等我,所以我也需要充足的睡眠。但是我就是喜欢晚上干着白天要干的事儿。我妈每每看到我这样,便纳闷儿,她拿她那每天6点起床八点睡觉的脑子搞不清楚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了。当我拿着大苕帚在兴致勃勃地扫地时,我妈抛来一句话,你真是月亮地里数孩子。我知道她在数落我了。爸妈对我的教育是做事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就像小麦是秋分种还是秋分之后种,我爸说看天气喽,种的早晚和地的旱涝以及天下不下雨都有关系,地旱了等几天,地湿了早点种,但前后不能相隔太远,因为错过了生长周期,庄稼不会有好收成。我爸一直看天吃饭,他说天气预报没有准的时候,但是每天到天气预报的点就抢走了我手中的遥控器,死盯着电视屏幕。
每当我看着那飘忽远乎的未来不知道该迈哪一步才好,我便会想起我爸看天气预报的样子,我爸会嘟囔着明天咱这儿有雨嘿,或者咱这儿连个雨星子都没有。但是实际上天气预报赶不上风向的变化,我爸盼了半天的雨连洗个脸都不够。那时候我感觉到面对自然人显得渺小与无奈。这种无奈岂止在农民身上,那么多的城市人顶着口罩吸着雾霾在城市里穿梭。这个国家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我唯一可以感念的是和那么多吃不上饭的非洲小孩相比,我起码还能在餐厅吃上一盘两素一荤,打个饱嗝,拍着肚子说一句好饱啊。我又觉得人生充满希望了。人总是喜欢比较,看看过得比自己惨的那些人,就觉得自己一定是修善德了。所以,那些困难和挫折都不是什么了,也不用矫情地作自我疗伤状。人生那么短,一定要快乐啊。这句话真是烂俗到底的至理名言啊。
如果觉得不快乐了,可以去读书。我读书极慢极少。但下面这些书让我感受到了某种亲切,可能是埋头专业课里丧失掉的对生活的激情与向往。谁知道呢。反正我有时候看哭了,也看笑了。我觉得足够了。
何伟 《甲骨文》
何伟挺会讲故事的,文笔也不错。这是我看了他几本书的感受。《甲骨文》里提到了陈梦家,他曾经是新月派的诗人(就是徐志摩那群人),同时,他也是研究甲骨文的大家。因为种种原因,wg期间去世。何伟采访了陈梦家生前的学生,曾经写大字报把他批得特别狠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为清华的教授。何伟想知道那位学生为何那么做,如何解释当年自己的行为,有没有感到愧疚。结果何伟带着预先道德评判的采访结果有点出人意料……
马良 《人间卧底》
学习很无聊时候可以看治愈系的作品。人间卧底就是这种。马良是摄影师,出身演艺世家,父亲是导演,母亲是演员。马良从小爱画画,考上美院最终却没有做成画家。在书中,马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的童年少年。行文就像是自言自语,快乐掺杂忧伤,暖心并不励志。还有马良的铅笔画,有点丰子恺的意思。
吴晓波 《激荡三十年》
为了练习阅读速度,就随便找了本书拿来读。激荡写的是78年到2008年30年的中国经济历史。作家写历史,更加注重写个人的人生命运。书里面有一段讲傻子瓜子的创始人晚年的八卦,不免唏嘘,因为真实的历史总是会让人捕捉到某些无趣又无奈的地方。
马克李维《 偷影子的人》
治愈系小清新畅销书风格。
前半部分悬念性很强,结构非常紧凑。后半部分,转折太大,还好,结局圆满,有种法国浪漫风格。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可以偷别人影子的小孩,只要他的影子和别人的影子交叠在一起,便可以看到别人的一切。小孩很害怕,他觉得偷别人影子不是什么好事,直到某天他意识到也许偷影子可以帮助别人。印象最深的是小男孩和校工伊凡的交谈。伊凡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离他而去。有一天学校发生了爆炸,伊凡的小房子被烧光了。
“伊凡转向我,眼睛红红的,泪水从他脸颊滑落,像墨水滴入湿透的图画纸般晕开。他手里拿着一本烧焦的旧笔记本。
“我整个人生都在这里面,照片、我妈妈唯一给我写过的信,和其他关于我妈妈的回忆,全都贴在里面,但现在只剩灰烬。”
有一天小男孩偷了他的影子,知道了他的一切。小男孩痛苦了好久,犹豫了好久,然后对妈妈说,你可不可以假装我在你肚子里,你给未来的我写一封信呢。
“就当做你想对我述说所有你对我的感觉,为了让我记住一切,于是你动念写信给我。比如说,你给刚出生的我写封信,写下你对我的众多期待,在信中,你会给长大后的我两三个关于快乐的建议。”
“那这封信,你要我现在就写吗?”
“没错,正是如此,但你要回溯到我还在你肚子里的妈妈角色。你怀着我时就已经帮我取好名字了吗?”
“没有,我们不知道你是女孩还是男孩,名字是在你出生当天才取的。”
“那就写一封没有称谓的信,这样更真实。”
小男孩拿着妈妈写的一封信,把信纸弄皱,放到了伊凡的小房子里。
哈珀 李 《杀死一只知更鸟》
故事以一个小女孩为叙事视角,小女孩古灵精怪,想法很多。小女孩和父亲及哥哥生活在一起。父亲是小镇的律师。哥哥和她在一所小学上学。故事围绕着小镇上一个白人女人起诉黑人性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