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与曾经的某省级中学名校的原同事微信闲聊,同事大大感慨:现在的中学名校,早已不是当初的省级名校了,全是县城二流中学的做派,死拼时间,一周一考,全然没了一所省级重点名校应有的从容与优雅,完全是一种求生存的焦虑与危机。
今天的教育,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一个孩子最美丽的时光,全被应试教育搞得焦躁而疯狂。
今天的教育,应试亦然是生存之本,立足之本,发展之本;
而追求学生解题的规范、细节,与各学科扎实的基本功,亦是应试成功之本;一切有违此者,无论玩出何种花样,都难有应试的成功!而一切成功的应试改革,都是为了让学生解题更规范,更注重细节,学科基本功更扎实!
而逼迫学生大量做题,几乎是实现这一“成功”的最简单、最容易、最直接、成本最小的路径。
无论是什么百年名校,还是刚刚成立的新兴学校,无不是在此路上比力气、比智慧、比手段,而无论怎样的教育改革: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学学练练评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4分钟课堂、15分钟课堂、小组式学习、PPT、多媒体、互联网+、等等等等,无一不是在这条路上,各显神通,多做题,在做题中,追求规范、追求细节,追求扎实的基本功——知识的基础要扎实,解题的能力要扎实,几乎还没有哪所学校,能离开“多做题”这条道,而另辟路径!
因为,教育,关心的首先不是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是自身的生存!
这里面有一个看上去绝对正确的理论支撑:
学生考出了好成绩,学校才能生存,学生考出了好成绩,就是教育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
虽然把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发展无限狭隘到“考出好成绩”上,但这句话,就是让人觉得是真理,是本质,接地气!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一看就懂,心明如镜,绝对硬道理!
于是,教育的发展与孩子的成长中的其他一切,都是末技,都是末路,都要让路。
于是,“多做题,出成绩”就成了教育改革的终极核心,种种改革,都是在包装“多做题,出成绩”这个核心:尽量更少做题,尽量更快出成绩;教你快乐做题,更有效出成绩;高科技做题,更高效出成绩;互联网+做题,更高效出成绩。
一切改革,万变不离其宗。
原来常常是考试前要多做题,好应付考试出成绩,后来变成平时也要多做题,才能考试出成绩;
原来是高三初三时要多做题,毕竟升学一定要考出好成绩,现在是高一高二初一初二也要多做题,高三初三时才能考出好成绩;
原来是初中高中时天天多做题,现在是小学阶段也要天天多做题,为了考试出成绩!
变本加厉!
现在的教育改革,远不如80年代我上小学初中时的教育,哪里会天天在做题,更多的时候是放学下地放羊、割草、没心没肺地各种玩,各种手工,后来读各种课外书,到了高中时也仍有时间读大部头小说名著,而现在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做作业
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
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终于写完了作业,你还想指望他去读读课外书,写写诗,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怎么可能?只有去拼命发泄,寻求刺激,麻醉神经——打游戏!能出去打打球,就不错了,没出去喝酒、吸毒寻刺激,就不错了,毕竟年龄小,没这个胆儿,大了点之后呢,远离了父母亲人的管束之后呢?比如进了大学之后……
这就是近十年教育改革的结果!
我真的渴望回到80年代的学生时代:非毕业年级,真的没那么多作业,有时间读书,读很多经典名著,有时间去玩,当然那时候好象可玩的也没有现在多,但有很多自己的时间,有时间瞎编些不着边际的小说、诗歌。
现在学校有种种社团,名存实亡。
学生也有好多自己的活动设想,几乎根本安排不出时间。
学生很想多读书,读课外书,老师几乎根本不让你带进教室。
学生即使想做些自认为有意义的探究,也几乎不可能,因要没时间,要做作业!
这都要归功于近十年教育专家们的改革成果吧!
这也根源于学校要生存,要立足,要发展。
生存的力量,大于一切力量!
一切的改革,最终也都是为了生存,不管有多好的改革愿景。至于教育的意义,孩子的成长,无论如何都是其次的了。
走向应试,追求应试,就成了必然!学校如此,学生如此,家长如此,官员如此!此为大局!
多做题,出成绩,便成了大道,在此大道上,各种变通,各种卖萌,各种神通,此之谓“特色”,此之谓“高效”。如“道德课堂”“科学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翻转课堂”“主体课堂”“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洋思模式、衡水模式、杜郎口模式、等等 等等,
——谁都没有真正脱离“多做题出成绩”的根本模式!
于是,应试,便彻底决堤!
生源好的学校,得瑟!——我们更注重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生源中不溜的学校,无奈!——我们必须死拼多做题!
生源差的学校,矫情!——我们反对应试教育,我们搞的是特色素质教育!
公办学校各显应试教育的种种媚态,淫态。
私立学校有教育情怀的试图谋求真正的教育改革,无教育情怀的死磕公办学校,或弄出点特色,谋利挣大钱。
学生精力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只要你管理到位!只要多做题,就能出成绩,这基本上是定律!
一切有违规范、细节的养成,有违扎实基本功的养成,都将难取得应试的成功,只有务实地多做题才能达到。
一切素质教育的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搞好应试教育!
于是,应试,彻底泛滥,不受约束!
此等应试,断然培养不出卓越之人,不爱读书,不爱文学不爱诗,没有创意,没有梦,被无限习题充斥的青春,只会造就出心灵扭曲、灵魂丑陋之人!
此等应试,必然会造就大量卓越学校!
应试,当然,必须要搞,
但,需要把应试关到笼子里!(套用“把权力关到笼子里”)
学生才有真正卓越的可能!
学校,就是要把应试当作核心任务,当做生存发展之本,但,
让学生拥有丰厚的积淀,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然后再加上应试,岂不就是卓越?!
道理虽好,但让人不放心呀!
如果,让学生从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大量读好书,练书法,练演讲能力,参与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组织各学科兴趣小组、头脑风暴小组、自学探究小组,老师改革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自学,以自学为主,把基本功打扎实,把大量的作业训练放在毕业季升学季,学生岂不是拥有更高的素质?!岂不就是学生的卓越?!
让学生人人饱读诗书,饱览古今中外经典!让每一个头脑都能有经典支撑!
让学生人人充分利用网络科技,自学探究自己喜爱的领域!让每一个头脑都能拥有自主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人人参与各种兴趣小组,发扬爱好特长!让每一个人都去做回他自己!
把应试控制在教室,控制在课堂,把课余真正放开,把时间还给学生……
道理虽好,但让人不敢尝试!
再好的道理,都没有让学生天天做题,做大量的题,让人心里觉得踏实!
唯有,有真正的教育情怀者,可以尝试!
比如,最起码,在小学与初中,能把应试关进笼子里,每学期只考期中期末两次,只在期末时设一个考试备考月,然后精心设计日常教育内容,进行以下主张:
主张一:古代启蒙教育成功的经验是千百年教育实践的结晶,其基本课程、经典教材和有效的教法完全可以为培养现代人才服务。经过历史长河淘洗的经典课程和优秀的教材并没有过时,如《论语》《大学》《中庸》《孝经》《易经》《心经》《道德经》《声律启蒙》《治家格言》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典籍仍适合仍需要从中小学开始使用,教什么是教育第一要素。
主张二:孩子的综合素质应当是明礼义廉耻,守孝悌谨信,有强健的体魄,高雅的修养,远大的志向和良好的行动能力。
主张三:孩子记忆的年龄就充分让孩子记忆,不到理解的年龄不强迫孩子理解。理解应当是在大量记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且是水到渠成的。小学就应当发挥孩子阶段大脑长处,开发记忆力。
主张四:小学生阶段主要课程应当是语文、数学、美工、书法、武术、音乐。小学高年级发展英语。将古代经典作为语文主要课程,将现代语文教材当作课外读物。
主张五:小学生先认字,再写字。一二年级集中解决认字,先认字培养阅读兴趣,大量读书,包括大量科普类书籍;三四年级再练写字,写规范字。
主张六:切实减轻作业负担。一、二年级零书写作业,三年级以后,平均各科作业不得超过20分钟。第一,没有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没有个性的发展。第二,幼儿、童年、少年时代,玩耍是心智尤其是人格正常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也是学习社会生活(如与人交往,团队精神等等)必不可少的条件。剥夺了玩耍,势必造成人格的变态,造成性格的乖戾,造成厌学等等为害终身的弊端。第三,学生的负担过重,必然厌学。一、二年级零书写作业,一是因为手的发育还不成熟;二是因为大量书写必然造成书写的丑陋和不好的习惯;三是效率低下。
主张七:中小学生应当重视阅读,引导、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经典。一是,没有一个老师可以陪伴孩子一生,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生够用的知识,而书籍则是可以陪伴孩子一生的良师益友。二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任何人才最终都是自学成才的。学生是否爱读书是未来能否成才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志。学生爱读书、逐渐学会读书,就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成长动力。因此要特别重视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是才智的根本和源泉。
主张八:充分学习经典智慧,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再经过适度的应试训练,自然会与应试教育接轨,应试能力只是综合能力中非常单一的一项能力,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的全部。
在高中,特别是高一高二,把应试关进笼子里,下午4点30~7点,一律设为学生社团活动、读书会、学科兴趣探究小组活动,每月提交活动报告、探究成果。老师要全力投入到学生学科兴趣探究活动中去。每学期只设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取消其他一切周考月考调研考,只有期末设一个考试训练月,人人复习备考。至于学生学习评价,当然是日常探究、读书心得成果、活动报告+平时课堂自学探究作业成果+期中期末考试,这才是综合素质的评价。
至于应对高考,有了前面这样的基础,用一年时间去备考训练,难道还不够吗!
这需要有胆识、有魄力的人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