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种情绪系列之四十二:被抛弃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

对方只是回复晚了几分钟,你的心就像掉进了冰窟;· 明明知道对方很爱你,却总忍不住试探、怀疑,甚至想先说分手;· 在关系里你付出很多,却始终有种随时会被“换掉”的不安感;· 明明想表现得“没关系”,却在独处时崩溃大哭……

“被抛弃感”,并不总是来自现实中的离开。它更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绪印记,一旦被触发,便会迅速将人卷入情绪风暴 ——你可能变得敏感、多疑、极度依恋,也可能在还未真正靠近时,就先选择逃开。

被抛弃感的本质:不是“我被离开了”,而是“我不值得被留下”

被抛弃感并不仅仅发生在对方转身离去的那一刻,它往往在关系还没结束之前,就已经悄然生根。它的核心,不是失去一个人,而是深层的价值否定感 :一种“我不值得被爱、不配拥有持续关系”的潜意识信念。

它源自何处?从依恋理论来看,这种情绪通常源自早期不稳定依恋经验:小时候你是否经常找不到父母?你的情绪是否被忽视或被要求“懂事”? 你是否总在关系中感到“要靠表现才能被爱”?

这些早年经验塑造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模式。一个内心曾“被丢下”的孩子,会习惯性地在所有关系中寻找“何时会被再次遗弃”的迹象。

这不是你的错,而是一种情绪创伤的记忆,刻在了你的神经系统里。

当一个人长期被“被抛弃感”所主导,他往往发展出两种典型的防御模式: 一种是讨好与黏附:拼命付出、迎合他人以换取关系的维系;

另一种是逃避与推开:在关系中保持距离、控制主动断联,以免先被伤害。

因此,被抛弃感常常与以下情绪交织出现:

羞耻:我是不是哪里不好,才会被放弃? 自责:是不是我太情绪化,才让对方不想靠近? 焦虑:我该做点什么才能留住对方? 讨好:只要我不惹事,就不会被嫌弃吧?嫉妒:别人都有稳定的关系,我为什么总是被丢下?逃避:反正关系都会破裂,我干脆别靠太近了……

这些情绪,像一张网,缠绕着你,让你分不清,到底是害怕“孤独”,还是早已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


被抛弃感的深层代价:你以为在保护自己,其实推开自己对爱的渴望

讨好、或是逃避这看似相反的行为,也确实获得了暂时的安全感,但其实都源自同一个内核 —— 深深的渴望被爱,却又极度害怕再次被抛弃。

一、讨好型的代价:    把自我熬成一盏永远不灭的灯· 心理后果: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情绪与需求,将别人感受置于第一位,容易形成“自我价值 = 他人评价”的依附模式;· 关系困境:关系中总是“付出过度”,但难以建立真正平等的连接,常陷入情绪勒索或被忽视的隐痛;· 身体影响:长期紧绷与压抑,易出现失眠、焦虑、肠胃不适、免疫力下降等身心症状。

二、逃避型的代价:    用冷漠铸起“安全”,却把自己困在孤岛· 心理后果:压抑渴望与亲密的需求,不信任他人,不敢依赖,形成“我不需要任何人”的防御;· 关系困境:习惯性退缩、拒绝深度连接,情感表达受限,长期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身体影响:情绪长期冻结,大脑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易引发慢性疲劳、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心血管问题,甚至可能诱发抑郁、躯体化障碍(如长期头痛、胸闷、消化系统紊乱等)。

讨好与逃避,其实是一体两面,都是害怕再次被丢下的自我保护。而它们真正隔离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你内心那个渴望被爱、却不敢靠近爱的小孩。

为何我们总在爱里,演一出‘你终将离开我’的剧?

① 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关系还未稳定时,就先主动疏远甚至逃离?—— 亲密本身就触发了他们“迟早会被抛弃”的深层恐惧

逃避型依恋的核心防御,是“我不能相信亲密”。对他们而言,被爱反而是危险的,因为一旦依赖,就可能再次经历撕裂与丢弃。他们宁愿提前抽离,也不要承受真正被抛弃的痛。他们不是不渴望连接,而是太害怕再次受伤,便只能假装不需要、转身离开,以为“主动退出”就能保护自己不再痛。

疗愈建议:觉察“想推开”的时刻:当你有冲动想冷淡对方、突然断联,先停下来问:“这真的是因为对方不对劲,还是我在害怕靠近?”写出“关系恐惧地图”:列出你在关系中最怕发生的3种场景,并写下:“如果真的发生,我最怕的结果是什么?”将潜意识的恐惧带到光下,才有机会被理解与释放。练习“微靠近”:在安全关系中,尝试多停留1分钟的对视、多表达一次“不确定”的想法。亲密的练习不需要一蹴而就,而是从一点点延长安全的时刻开始。


② 为什么有被抛弃感的人,会特别需要“控制感”? —— 唯有控制,才能感到“不会再次被丢下”

童年时期反复经历的关系不稳定的人,内在其实始终处在不安全、不确定的状态。他们常常无法相信:关系是稳定的、爱是可以留下的、别人会主动接住自己。因此,他们需要“先一步掌控”局势,才觉得安心。于是,他们选择“先走一步”,或“讨好迁就”来对抗内心深处那份“无能为力”的恐惧。

但讽刺的是,越想控制,就越失去真实的连接;越想保护自己,就越孤独,越靠近当初那个被丢下的自己。

疗愈建议:辨识“控制”的动机:当你又开始想去迎合或想逃开时,停下问自己一句:“我是在保护谁?害怕失去什么?”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练习“不控制”的安全感:刻意留一点“不完美”在关系中,比如不回消息、不解释、不道歉,观察自己内在的焦虑,并温柔地陪伴它。建立“我值得被爱”的新信念:写下三件“我值得被接纳”的理由,不基于付出、不基于表现,只基于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体验真正的亲密:逐渐允许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不是为了控制结果,而是练习信任:不完美的我,也能被留下。


③ 为什么我总是拼命讨好,却还是觉得“不被爱”?—— 你用“付出”来换爱,却不敢真实表达自己

讨好型的行为模式,常源于童年阶段缺乏稳定而无条件的爱。小小的你可能早早学会:只有当你不惹事、懂事、满足他人期待时,才可能被“接纳”。久而久之,你开始把讨好视为爱的通行证,却忽略了真实自我的存在。一旦感受到关系的动摇,便会加倍努力去“做更多”,试图挽回安全感。但这种努力,往往只是加剧内耗,甚至招致反感,最终再次印证了“我不值得被爱”的旧信念。

疗愈建议:重建“配得感”:每天写下“我不需要改变什么,就值得被爱”的变体句子,练习用肯定语温柔回应内在的羞耻与不安。正念识别讨好触发点:每当你开始“控制不住自己想讨好”,就暂停 5 秒,问:“我现在是在想取悦谁?为什么?”让讨好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选择。建立真实连接:在安全关系中练习表达真实需要,比如说出“我其实有点不舒服,但还是说了‘没事’”这类话语。慢慢让“我是谁”取代“我该做什么”成为你被爱的基础。


④ 为什么越渴望爱的人,反而越容易破坏正在靠近的关系?—— “被爱”是一种陌生感,而“被抛弃”才是熟悉的感觉

这是一个悖论:小时候那些被忽视、被否定、反复经历“被丢下”的孩子,长大后会不自觉把“被抛弃”当作情感关系中的“正常轨迹”。当真正温暖的连接靠近时,他们会感到莫名的不安,甚至怀疑这份爱是否真实可靠。于是,他们会用冷漠、试探、指责,甚至出轨或突然断联的方式,把对方推远。不是因为不渴望爱,而是因为“被好好爱着”太陌生,反倒令人恐慌。

疗愈建议:识别“熟悉的痛感”:当你想说“我不配、他迟早会走”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是旧的熟悉,不是当下的真相。”给这个“想逃跑的小孩”命个名字,温柔地陪他说话。与“被爱感”慢慢共处:当有人对你好,不要立刻质疑或推开,可以对自己说:“我不习惯,但我愿意练习相信。”创造新的“情感记忆”:刻意记录那些你没有逃跑、关系也没有崩溃的瞬间,哪怕很小。新的经验会一点点取代旧有的“爱的等于抛弃”的模式。

走出幻觉,回到爱里

真正的被抛弃感,很多时候不是来自现在的现实,而是来自过去那场还未结束的失落。小时候的你,也许真的被落下过,被忽视过,那种撕裂般的孤独,刻进了身体的记忆,于是长大后的你,把每一次迟疑、冷淡,都误以为,是又一次被抛弃的前奏。

但你知道吗?此刻的你,其实早已不再是那个无力的小孩。你有分辨的能力,也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停下,不再自动用“逃走”或“讨好”来保护自己,而是睁开眼,看清:这是不是只是旧伤的投影?是不是,这一次,其实有人正愿意靠近你?

我们来这世上,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值不值得被爱”,而是为了重新学会 ——即使曾被放下,也依然可以张开手去爱;即使有过伤口,也依然配得起温柔的回应。

愿你识破那场“我总会被丢下”的幻觉,不再用躲避或讨好去筑起高墙,而是一步步走出回忆的黑白,勇敢走入爱与真实的光亮里。

现在的你,可以慢慢回头,伸出手,牵住那个曾经孤单的自己。这一次,不再离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