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枝繁叶茂的梦
朋友圈里一位朋友最近生了二胎,喜得一子,在北京小夫妻勤勤恳恳有了房成了家,很少发朋友圈的她这几天发了很多文章链接,题如《我爱北京,但更爱孩子》、《雾霾之下三母亲的选择》。
不久前回家乡,跟一个初中同学聊天,他说"北京雾霾那么大,怎么这么多人都还去?"我也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很认真地回答,"在这里,大家或许只接受五十种东西,在北京,大家接受一百种。"
突然之间想起了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到北京生活的人挺幽默的,买着动辄七八百万的房子,扛着一屁股债干活,整天吸雾霾,完了你问他,为何来北京啊?他说,这里医疗条件好。
读书的时候,在南方,我,以及身边不少同窗都渴望着能考到北京,在我们眼里,那是首都、是文化之都、是国际、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大世界,是可以让梦生根且枝繁叶茂的地方,最后,一些人实现了,而另一些错失了。
来到北京的人,走过了胡同,看过了清宫,爬上了香山,逛过了三里屯,路过了天安门,走进了时代潮流,抓住了机会,点亮了视野,一步步走到今天,有些念想真的枝繁叶茂了,可有些东西,却也失去了。
我们开始戴着口罩出门,各种款式形形色色,有些戴出了生化博士的形象,有一天我从国贸地铁口出来,看见几个老外手臂上绑着一个小小的供氧器,接着一根管子,直接搭接在戴在脸上的口罩上,然后一路游走展示这最新款的新型供氧口罩。
造型有些许好笑之外,心里莫名难受。不知道这些外国人,回到自己祖国会怎样去描述北京,记得我曾经在路上旅行时经常被外国人问到北京空气有毒时,那不仅是尴尬,甚至感觉到一种隐性的羞辱。
抬头看看这高楼林立的国贸,不远处的大裤衩,你在我身前,我却看不见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北京,我们不敢大口深呼吸。
那些想要枝繁叶茂的梦找到了适合的土地,我们却活得胆战心惊。
生存是本能,生活是追求
我们都在寻找原因,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生存环境,雾霾主要的来源有四个: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扬尘。但它们造成雾霾的过程却是复杂的,并非指自然生成的关系,而是它们出现背后的人性因素。
从排放处到监管处,每一个步骤的出现都是因为什么,对这类问题的深思总是会让人心寒的。找到问题的难度永远比解决问题的难度低,因为解决问题总是涉及到人性的劣根性,为什么要排放如此多?为什么要让排放如此多?
我们很难去推测更多的内容,事情有多复杂或许也不是我们所能理解和明白的,只是,北京,这个让人向往憧憬的地方、这个中国的门户首都、这个世界的一地地球的一部分,不只是北京人的北京,是中国的北京,是世界的北京,是我们的北京,也是那些未出世或刚刚出世孩子的北京。
我们追求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深度,每一天呼吸却直直遏住我们生存的咽喉,当你可以把生活弄得多姿多彩的时候,你生存的空间却连生存的机会都不再给予的时候,生活又算什么呢?
离开去别处蓝天?
每次北京雾霾的消息铺天盖地传来,朋友圈一张张看不清的照片下无数的评论,"还待在哪里干嘛呢?""霾好吃么?""大山的氧气欢迎你".
如果要离开,随时可以。
可雾霾,真的不是离开就能解决的。就像几年前,我还动过去成都生活的念头,可如今,似乎那个美丽的天府之国也在沦陷。
一个北京的雾霾,不是一个城市的雾霾,或许现在你可以坐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醉氧,是否有想过,多少年前,北京也是可以大口呼吸的地方。
逃离?我们能往哪逃了?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用离开看待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不只是北京居住者的困境,而是人类的困境。
雾霾之下,你就在我身边,我却看不见你。比这更可怕的,是人们对雾霾慢慢的淡漠,甚至从习惯到麻木,就好比冷水煮青蛙一般。终极的恐怖,不是你在我身边,我却看不见你,而是我连雾霾都看不见。
我们,有没有想过,能为此做些什么?我们真的有因为雾霾少开一次车少烧一次煤吗?我们有在一次次雾霾之中去用文字和图片发出声音吗?我们有在遇见重度排放时真的去举报反馈吗?是的,我们的力量很弱,甚至很多行动可能毫无作用甚至被人嘲笑。
但,如果连这样的行动都没有了,我们的世界就真的看不清了。
作为一个曾经北漂四年,然后辞职出国环游世界后再次回到北京的年轻人,码下这些文字时,有心酸,有心疼,更有无奈,甚至有些害怕。
北京出行:北京长途汽车网上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