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星辰计划2024年第10期“益”专题活动。
益:利益,好处。组词: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初出自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此时的重点在一“得”字,有了心得体会,方才会“欣然忘食”,这与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宋太宗时,李昉等人花了七年时间,编纂了共计千卷的《太平总类》。当皇帝的,总想搞些大工程来彰显自己,编书就是其中之一,还能得到读书人的吹捧,那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编归编,宋太宗偏偏还爱读,一千卷的《太平总类》,他觉得每天读三卷,一年总是能读完的。臣子们大约对他这种“沉迷于”读书的行为不以为然,又不好明言,只好打着“皇帝日理万机,再耗费时间去读巨著未免过于劳累”的幌子来劝谏。谁知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个成语从而流传至今。他最终还是将书读完了,书名也随之改为《太平御览》。
宋太宗志得意满之后,曾经颇为自信地询问大臣们,“朕何如唐太宗?”老板这么问了,自然有无数溜须拍马之流顺着他的意思,来抬高赵光义而贬低李世民。唯独前文提到的李昉,缓缓吟诵出白居易歌颂李世民的《七德舞》中的句子,“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鉴于狱。”赵光义到底是读过书的,听到李昉这么一念立马拱手,自愧不如。
他这书,到底没读明白,有点白瞎了太宗这个庙号。且不说唐太宗,再之前的汉太宗(汉文帝)、后世的明太宗(明成祖朱棣),赵光义哪一个都比不过。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选错”了职业的皇帝,最终落得个身死人手、妻妾为赵光义临幸的下场。
所以这读书啊,还真不一定有益,尤其对某些特殊职业的人来说。
让我们将时间跳跃到当前,这开卷,就更加不见得有益了。
以往著述不易,保存、流传更是难上加难,所能留存下来的,都是去芜存菁的前人心血。而今则不同,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书籍之丰富,已不是卷帙浩繁之类的词语所能形容。其间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若还是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无论什么书都读,难免误入歧途。
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读书与欣赏艺术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若整天看些粗劣的东西,难免污了眼睛,遇到真正的精品,反而会错过。所以无论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读书,总之要选经典的去读才能有所裨益。就比如说读武侠,你总不该绕过金、古、梁等人。即便是这些大师们,除了金庸的著作水平较为统一,其他人何尝又没有失败的作品?
其实说到开卷,而今又衍生出一些其他意思。
比如大学时,我们有些课程的考试,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的。对于闭卷的考试,许多人临时抱佛脚,或团结互助,多数是能过关的。反倒是开卷的考试,大家未免掉以轻心,挂科率也并不比其他课程低。这也算开卷未必有益吧。
至于另一种卷,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卷与不卷,存乎一心。孩子未来的路,却还是要他们自己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