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0,当代牛马需要便宜的心理按摩师 | 李松蔚《5%的改变》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经历了:

聊的氛围挺好的,聊的时间挺久的,聊的内容挺多的,最后却只有一句“暂时不合适”,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大厂,还是初创公司,这样的面试多经历几次后,突然看开了,有种“立地成佛”的感觉。

也不去纠结对方是不是骗方案,也不去在意对方只是来“咨询”问题,而你只是充当了答疑解惑的作用。你就当作不断地复盘过往经历,想开了就好。

不然还能怎么办呢?有机会面试还能不去?万一呢?

经常喜欢思考一些很大很虚的问题:在工作中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在工作中实现什么人生意义?

但是现在,我放弃了在工作中追求理想(目前是),主打一个“走一步看一步”。这份工作真的消耗太多情绪了,不值得。

一天天地,像看戏一样

《5%的改变》这本书一共有5章,分别为自我、原生家庭、工作与理想、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叙述模式很简单:网友问-作者答-网友反馈-复盘。文字也很浅显,不用费脑子。

这类书不用每一个章节都看过去。就像工具书一样,对哪一个板块有困惑,就针对性地去看。听听网友的困惑,看看别人的疏导方法。不一定全对,有用就去实践,没用就换一个。

在工作与理想这一章中提到的3个小工具,我觉得讲得挺有道理的。当你暂时离开不了一个你很不喜欢的工作环境时,可以多去想想这3点:

去除评价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自己都没有担当,只会踢皮球,只会说大话。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只会骂人,只会说“快点快点”,却不提供任何支持。

遇到这类人,请不要把他们对你的任何评价放在心上。

打一个巴掌画一个饼,不好意思饼都画了一年了,都馊了,吃不了了。

无数次给你洗脑,说“你没有价值”,不好意思不要把你们的中年危机诉诸到年轻人身上。一群吃了时代红利拿那么高薪的人,建议不要对年轻人狗屁建议。

“你去弄一下啊”,这是建议吗?

不要害怕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不要因为他们的言语影响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又不是第一天上班,花里胡哨的东西早就去魅了。

“恐惧在敲门,勇气打开门,门外什么都没有。”

2 人与角色分离

这一年多来,从来没有如此厌恶工作。

事情本身并不难。人为地增加难度,让人无比恶心,越搞越复杂,让人无比心累。

很多人的痛苦在于,他们把在角色中获得的反馈误以为“我是谁”。

在工作中的角色,只是你人生的一部分,虽然工作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但你的人生并不会因为一份烂工作而完蛋。

工作是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扮演的角色,而人生还有更多的面向。这样想,也许还会让一些工作做得更好。

沉浸在工作的负面情绪中,忽视了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环节,不划算。你有没有发现,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越多,对生活的感知力会持续下降,人也变得易燃易爆炸。

最近的云朵很美。一年多了,我终于愿意再次抬头看一看拍一拍喜欢的天空了。


3 改写故事

放弃对抗,如果这个工作环境本身就已经很破烂。因为你发现,对抗根本没有用。

和一个东西对抗,需要耗费的精力远远大于处理它本身。

哪有谁真的能替人解决问题,都是提问者自己解决的。

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权:“问题”只是一种主观建构,是若干个故事版本之一。

除了和朋友们吐槽,带来情绪上的发泄与疏通。最终要解决问题的人,还是你自己。你改变不了他人,只能“解决”自己。

不再频繁地去想,为什么会有这样三观炸裂的人存在?为什么明明事情可以很简单地处理,偏偏越弄越复杂?

你就把自己当作一个观察者,两面派见过了,见风使舵见过了,出尔反尔见过了,媚上欺下见过了,雌竞见过了,N个人一起踢皮球见过了...

你知道自己不会成为这样的人就够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