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就读于一所普通中学高三文科班。中考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对我来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我只能接受读普高的现实。
我们的老师鼓励我们说,环境对一个人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劲头,努力一搏。虽然中考失利,只要奋力拼搏,高考同样可以成就精彩。
老师的话还是很励志的,虽然在我们那所中学,每年能够考上一类大学的学生凤毛麟角,大多数年份学校都是“剃光头”。可是也有例外,我们上一届的学生高考就考得很好,有三四名同学都上了一类线,还有一位女同学考上了复旦大学。
当然我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因为自己平时的成绩就摆在那儿,自己几斤几两,心知肚明。我当时最大的心愿是考上一所师范类院校,进入中文系学习。然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并不容易。
我们那时候学习还是抓得很紧的,学校有早晚自习。早自习6:30开始,晚自习21:30结束。为了争取实现上一届的辉煌,学校为我们配置了最好的师资力量。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学英语,也有一二十个同学学俄语。我们感觉俄语考试的难度比英语低,这一点从后来高考成绩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来。
我们那时候都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所谓“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种准备”一是考上大学,二是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基于历史与现实考虑,我们知道大多数同学必然面临高考失利的命运,可是每个人都不轻言放弃,只要有一线机会就要努力去争取。
7月7号这一天终于来了,我走进了实验中学的考场。考场在邻校,我们提前一天都已熟悉了。上午考语文,对这门课我并不怵。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下意识的瞄了一眼作文的题目。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大意是说两个小女孩来到玫瑰园,一个看到娇艳美丽的玫瑰很高兴,认为玫瑰很美;另一个摘一朵玫瑰的时候却不小心被玫瑰叶后面的刺扎伤了,因而认为玫瑰很讨厌。要求以此为材料,自命题目写一篇作文。
看了这个材料以后,我的心里一下有底了,因为这篇文章还是大有话题可写的。如果说第一天的语文考得还马马虎虎的话,那么下午的数学,考得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自己平时数学学得不太好呢!
虽然在考场外有一些家长来到了学校,这一天爸妈照例都在工作,我也没让他们到学校来陪考。因为那样根本没什么意义,即使他们来于我的考试不能有一点帮助,反而会对我产生心理压力。所以这一天对我来说跟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两样,尽管我也知道,这是我人生的又一个分水岭,它必然会深刻地影响我的一生。
第二天的历史考试,一些考试题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些题型甚至是我们平时很少见到的。我有点懵圈,对于一些选择题,也只能乱点鸳鸯谱了。而面对那综合性的问答题,大脑中一片混沌,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最终只能仓促地应付了事。
高考终于结束了,我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成绩很不理想,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漫长等待,公布高考成绩的那一天,一切都成为现实。那一天我匆匆地来到学校,领了高考分数条,心情灰暗到了极点,最不想见到的就是班主任和平时宠幸我的老师,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学校里我们这一届学生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我们班只有一位同学考上了师专,理科班上线的学生也寥寥无几,这实在有些惨不忍睹而大煞风景了。
1990年我没能考上大学,我的父母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在他们看来,读书需要天分,也更需要运气,他们更愿意将这事与家族的风水联系在一起。对我来说,是选择复读,还是出来上班,这是一个问题。
我的一些同学在高四、高五的时候终于圆梦,而我终究没能踏入大学的门槛。第二年正好有一个机会,我选择进入工厂,当了一名工人。
参加工作以后,我曾参加自考,学习汉语语言学课程。两年多的时间,我大部分科目也都过了,可时过境迁,人事芜杂,心绪浮躁,我终究没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从此我也与大学彻底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