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与珍惜间的差距                   ——看《猎罪图鉴》有感(十)


对于警察来说,大案小案都得去核查,都得去破获,哪怕是生活中的偶遇案,也要去积极处理解决。

为了让观众更了解警察们的工作和生活,编剧安排了一个很小仅带有一点点悬疑感的小案件让主角去破获。

而且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使主角们的形象更立体,也直接挑明了他们也是普通大众的一员,不是神人,也不是工作轮轴转的强力机器人。但在这小半天就已解决的案件中,涵盖了很多内容,完全没有开天窗或是逊色于大案的观感。

详感如下:

1、刑侦悬疑剧的突破点显露,不突兀、不乏味。

记得观看以前国产的刑侦悬疑片,其中也包括古代的,除了要在案件的新颖度上下足功夫,编剧也在影片中加入了不少男女主角的感情戏份,以此来吸引观众眼球,避免全是破案推理让人感到乏味。

比如我之前看的《法医秦明》,编剧直接把书中“大宝”这个男警察换成了女生,和秦明有对手戏,就不提之后秦明版本的网剧也涵盖很多感情纠葛。还有《心理罪》、《他来了,请闭眼》等等。

这部明显没有过多的男女之情,而是些许兄弟之情、团队合作之情等等夹杂其中,观众也能全然接受,不会觉得加料会使剧更成功。这点就是这类影片升华成功之处。

不过,编剧可能不想情感处过于平淡,这个小案子设定在相亲时发生的,中间插入杜警官的姐弟情感穿插,少了之前一有案子警队出警的不二场面,甚至加上了男主们穿西装参加酒会的轻松愉快场景,这样的过度让作为观众的我很受用。

更佩服的是轻松环境下还能为后案埋下一点伏笔(大坏蛋在酒会出场),很顺地推动情节,没有丝毫拖沓。主角们休息的一日经历,很棒!

2、插曲中让人获得了金句和值得思考的点。

沈翊在大学教学时,谈到名画《疯人院中的疯子》,他总结性地说了一段很有道理的话:正常与疯狂都是被社会定义的,一个保守和专横的社会会把正常人疯狂化。到底谁才是疯子?裁判权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中,而我们每一个人,却无时无刻不被自己的同类裁判着。

他在大学里对杜诚姐姐说的一小段话:同样一支笔,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但笔本身并没有变。人也同样,不论他身处怎样的环境,其本质还是他自己。

这两段话都让我感触很深,另外还有些情节:首先这个小案件的本身,将女模特照片的头部都切割下来的那名摄影师所说的话。

他说他喜欢女模特最初那无需雕琢的独特气质,那是最纯粹的是最难得见到的,那样的她带给他无尽地创作灵感。可惜,女模特还是受世俗影响,为了更红,不得不做出妥协,重视精心的妆容和穿着,抛弃作为模特的初衷进军影视圈,女模特的模样已经不再纯粹自然。

这名摄影师的话其实说出了很多社会人的一种状态,不仅仅是模特圈、娱乐圈,社会这个大家庭圈处处都存在着染缸,能将原本洁白无暇的你染成五颜六色,染完后,你还要笑容满面夸说好看。

这其实和成为了社会人后,就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最终连自己原本的模样都忘了是同样的意思。

这个小案子的设定是否和上述沈翊对姐姐说的那小段比喻的话形成对比,从而更加烘托画像师永保初心、永存自我的高洁形象,这不得而知,但的确令我对这个话题产生很多的感慨,心也不再平静。

其次是这个小案件揭露了一种常规现象,那就是人们遇事往往都会从坏的角度去思考。

女模特的海报照的头都被裁掉了,而她的海报都是国际著名大师拍摄完成的,看到这,想必很多观众也会第一时间反应是嫉妒、泄恨、威胁等不好的做法,谁会想到是源于珍惜、爱惜之心。所以说,人的固有思维威慑力太强,这很影响人对事物的最初判断力,会达到事倍功半的后果。

这个小短案虽然不能称为精彩,但其呈现过程还是宁我获益良多,也充分体会到一部剧需要紧凑的节奏也同样要不断适时夹杂着舒缓溶剂,做到承上启下还不失特色,这也是真正好剧本才能做到的。

我给这案取名叫“破坏和珍惜间的差距”,也是应和着第二点中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两个问题点。

这里的破坏和珍惜并不单只那名摄影师的行为的解释,也是社会人需要重视的两个词。

如何去准确思考问题,直观的就看到了破坏的本身,自认为找到了事情应该研究或追寻的方向,殊不知是要从珍惜这代表另一角度的方向去寻求答案。

而社会人是该为了更好融入社会,获得社会给予的名和利,去完全破坏掉自己最初的模样(形象、性格、说话方式等等),还是该珍惜那颗初心,不轻易向社会妥协,保留自己最真最纯的模样去闯去奋斗去生活?

想明白这所要真正表达的,那这两词之间的差距也就了然于心。


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