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的「认知的高配与低配」章节,感觉很多观点和我的成长方向很契合。因此做个简单的记录。
注:本文内容记录的是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而课程体系里的重要内容。
一、关注的对象决定了认知构造
课程里提到这样一个概念:
同一个客观对象,在不同认知主体里呈现的是不一样的状态。认知是认知主体借助于认知手段、工具、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从另一方面来说,你关注什么,如何选择你的对象,决定了你如何构造你的认知特性和模式。
比如在人类和鸟类眼里,高速飞行的飞虫呈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人类观察到的飞虫是一种「高速」运动状态,甚至连飞行轨迹都看不到。一会看到飞虫在左,一会又突然看到飞虫在右。
而鸟类观察到的飞虫是「连续性」的运动状态,鸟类可以非常快的跟踪飞虫的运行轨迹,从而能进行捕食。鸟类的眼里,飞虫的运动速度也许和人类看蚂蚁的运动速度差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人类和鸟类所处的生态位不同决定的。人类不需要靠飞虫果腹,远古时候人们只要能采集野果就能生存,所以认为飞虫对他们的生存来说不重要,因此没有必要进化复杂的眼部构造。而鸟类天性以飞虫为食,为了摄取能量而进化出复杂的眼部构造。
又比如,人们在工作中的本质心理无非以下两种:
- 工作是为了眼前的收入
- 工作是为了提高自己能力、创造更大价值
你会发现这两种人的做事方式、心态、结果会完全不同。他们的认知特性和模式也就完全不一样。有远大目标的人做事总会有更多的方法、更多的动力、更多的激情。也就是说:
追求的结果不一样,因此学习、使用的工具就不一样。而思维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二、 知识的编码
哲学家波拉尼在《个人知识》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 默会认知。也就是常说的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知。因此,认知在这个角度上可以分成两种:
可编码知识与不可编码知识。
什么是「可编码知识」?在我看来,所以「技能」类的知识都是可编码知识。比如数学、编程、英文甚至炒菜,这种只要简单的方法,所有人花时间都能出可量化可感知的知识都是可编码知识。因此仅仅只是掌握这些知识,是不能产生竞争力的,因为这些内容所有人花时间都能学会。
要让这些知识具有竞争力的话,需要把它们放到实际场景中历练,去意会别人没法传授给你的、你懂得了也很难传授给别人的知识。而这些只属于你个人能领悟的知识,就是「不可编码知识」。
比如谁都会做蛋炒饭,那怎么做得比别人更有竞争力?是做的速度更快?还是让价格更便宜?又或是做的过程更有美感(可以推荐去搜索“黄金蛋炒饭”,看看做饭的过程,简直是艺术)?在此我是给不出答案,这种竞争力只能放到实际的场景中去找合适的训练方法。
那么,可编码知识与不可编码知识的区别在哪?
数据量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是猛拍了一下大腿,感觉吴老师把我一直理解的一个模糊的概念给点透了。
写在教材上的知识点是死的,当你反复练习后才会形成你能融会贯通且灵活的知识,「融会贯通」这个词形容的就是各种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知识的过程,而这个排列组合的过程就是我所理解的「只可意会」的本质。
以我自己为例,刚开始学 iOS 或者 Laravel 时,我的方法就是直接拿知识点去构造一个简单的项目,比如博客系统。写完后删了再重做,反复训练 10 遍左右会发现我的身体已经帮我记住了知识点。注意,我说的是我的身体对代码、流程产生了记忆,而不是我的大脑。当我坐在电脑前手指会自动敲出我想要实现的代码。
看看古往今来的优秀人士,无不是在相关能力做了大量训练才能得到「不可编码知识」。比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游泳运动员高强度训练从而失去指纹的事迹,这些大量的知识汇入才造就了他们个人的成功。
不断地扩大数据量,数据量越大,最终形成的模式就越精微;数据量越小,模式就越粗糙,甚至没办法形成模式。
可编码知识的正确训练方法
以下是我多年学习得到的感悟:你觉得理解了,和真的理解了,是有非常大的额差距。认知的局限往往是不自知的。而纠正自己的认知缺陷,方法就是不断的输出 —— 检验 —— 再输出。
那怎么定义「输出」这个概念呢?其实就是表达,没有表达出来的思想就不是真洞见,没有实践过的知识就是一汪湖水。我的方法是:
- 写作,把你理解的内容用自己的文字写出来。其实你在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内容你还不清楚,你之前也许只是看懂的,但是没有理解透。
- 分享,把你理解的内容和别人交流出来。我认为思维是一种化学品,多人的思维碰撞能让彼此互为催化剂,从而得到更好的新知。
To 小组成员: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总是要求你们写的代码必须形成方案并尝试做开源,其实这样最大的受益人是你自己。
三、场景造就竞争力
李笑来之前有一篇文章,讲述他发现优秀的人都有一种能察觉到周围事物细微变化的能力。这类人在做事的时候总能比别人看的更远,方案更完备。而这种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
吴伯凡老师认为:所有人的认知就像一个在打捞数据的网。如果网眼太大,大量的微信息和隐信息就打捞不到。而当你打捞不到的时候,它在你的感知里就不存在。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从而让自己更好的掌握这种「不可编码知识」呢?答案是:把自己丢到相应的场景里。
比如很多国人学了多年英文,但是口语和写作能力比不上去国外留学半年的人;在旅游前,我们会对目的地做各种攻略,但是比不上亲自去那感受半天;在比如工程师在工作中发现需要使用新技术时,这时候学习此技术的效率是最高,因为能实际应用感受技术的温度。
最后总结
以上说了那么多,有了那么多感悟,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放远自己的目标,找到要学习的知识(工具),然后到特定的环境里反复、大量训练自己的知识。
知易行难,我希望能遇到更多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