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
字即鬲(音利li)形的剖视图:鼓腹,三足。(图3)鬲的最大特征是三足肥大,而且中间是空的,称为“袋足”。上古无灶,凡炊器都有足,在足下烧火以使器内食物得到烹煮。由于四壁无遮挡,所以热利用效率很低。而袋足可以使受热面积增大,提高热利用率,起到节约柴火、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这种科学的炊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已出现,可见我们的老祖先早就知道节省能源,以预防能源危机。
鼎,具
最初是一种烹煮食物的器皿,其形制大鼎靠体而言,和后世的香炉仿佛。如今考古出土的一些陶鼎铜鼎,下部就还留有烟炱痕迹。到殷周时代,鼎已由炊器演变为礼器,专用于祭祀、朝聘、宴飨等重大场合,成为宗庙重器、宝器。甲骨文具字作
正像双手捧鼎上献之状,所以具字有具备、准备好的意思。殷周时作为礼器的鼎多用青铜铸成,胎体厚重,花纹繁缛。从这两个字形看,口沿立有双耳,腹部饰以弦纹,足上有扉棱装饰,正是铜鼎形状的写照。鼎作为所有礼器中最主要的宗庙重器,在先秦统治者的心目中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是权力、地位乃致江山社稷的象征。按周代礼制,天子拥有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三鼎,不得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