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什么?
百科上对写作的定义是这样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应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简单来说,写作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
普通人的写作学习过程
大家都是从语文课上开始学习写作的,从记叙文开始,到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每一次语文考试都少不了作文,都是统一背景和要求,让考生在此基础上发挥。
同样的信息采集,但是对于成千上万的考生来说,却很少有雷同的文章。而且高考作文的分数拉得也很大,低至0分,文不对题,高至满分,收纳进书本供大家学习。
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产生这样大的差别?
除了兴趣的原因,因为每个考生的学习经验不一样,生活经历也不一样。
学习上,爱看书的博览群书,看完后还会输出读书感,日记等;不爱看书的,可能只跟着老师一起学完了课本。。。。
生活上,有的小小年纪就跟着父母走边了世界各地或者祖国的大江南北,有很多与家长朋友共同探讨的机会;有的被父母圈养起来了,每天在补习班与作业的题海战术中度过;也有的是散养,自由的学习,自由的玩耍,顺其自然。。。。
这些学习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会导致大家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不一样,作文的构思立意也不一样,最终导致表述出来的文章也不一样。
李笑来说,写作是对输入处理过的输出。他说的输入,处理,输出三个阶段和百科里讲的采集,构思,表述三阶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时期,作文分数的高低是输出质量好坏的凭证。
输入,处理,输出三阶段理论的来源
输入,处理,输出的理论应该来自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之父图灵在二战时期运用破译器提升计算速度,短时间内完成数千万种可能的计算,成功破译了德军的情报,扭转了二战局势。
这是典型的在输入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算法即处理方式不一样,改变输出结果,由理论上的可能变成现实的可能的案例。
现在的我们还需要写作吗?
现在我们没有语文考试的压力了,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样除了单位的总结报告,再也没有写过文章。
我们又不是作家,或者需要靠笔杆子吃饭,写文章是给自己找苦吃,写了也没人看。
于是,没有输出的压力,也就没有了输入和处理的动力,然后就把生活过成了流水帐。如果你喜欢流水帐的生活也无所谓。
但是,很多人参加日更营就是为了改变,为了坚持实践,为了用输出倒逼输入和处理。
写作是一项勤能补拙的任务,持续写作是锻炼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2019年,将写作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