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未来现在就来》,原本是一本用于凑单的书。但昨天读完却发现,这或许一座宝藏。这本书虽不厚重,但满满的都是干货。到底有多“干”?别人的书是一本书,而这本会将一个主题下,所涉及的主要书目观点都提炼出来,且经过作者亲身验证。
作者叫彭小六,是“简书”关注度第一的作者。和“知乎”有些类似,“简书”是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发表各自领域知识、见解和学习方法的社群平台。这俩平台为什么能火起来?我想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个为“娱乐至死”的时代,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会为了更持久的快乐去追求“精神至尚”。“Papi酱的视频你不会反复去看,而梁文道到《一千零一夜》会让你反复去品”,然后无可救药地去买来他说的那本书去看。
这是一个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在身边不断渗透。原本我们会通过一个媒体去了解的信息,我现在通过关注媒体的主编,能获得更加一手的和更加客观的讯息。《逻辑思维》的罗胖,就从央视的幕后走到台前。彭小六虽不如罗胖的名气,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一种“精神领袖”。罗胖们会去散播知识和思考使人快乐,而这本书中的小六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他,或者他那样的人。
这本书其实就讲了两件事,一件是时间管理,一件是知识体系管理。不光告诉你如何去做,重要的是分享这样做后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他会告诉你,“尽管你会遇到这些大山和深坑,但是没事,你会扛过去的”。
关于时间管理和拖延症
我也是拖延症患者,寻医问药之路就没有停过,从《把时间当做朋友》、《每天清晨4点起床》、《GTD》、《自控力》、《你的一年8760小时》,但尚未治愈。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小六也曾经遇到过这些问题读过这些书,然后通过阅读、拆解核心、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建立习惯,更好得“受用其书”。
还记得媒介教父“李志恒”当面说的一句话“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改变生活”。我最喜欢的大V猫黍的文章《读书真的有用么》中,说到“读书的作用一定是和人生的经验相辅相成才发挥得出来,不然就算读了再多书也是没用的”。确实,不把书中的内容,改变成你的思想,转化为你的行为,那么读书确实没用。
“柳比耶夫”的时间记录法和GTD任务管理,我也都曾经尝试过,可是操作、流程过于繁杂,而小六再了解、应用、又过滤掉了这些方法,剩下那些简单、有效的方式会更适合像我这样的懒人。
比如让人短时间让人集中精力的番茄钟,比如管理事物的To-do list。除此之外,从本书中,还学到了以下新的招数:
“简单开始”:总重要的开始,而不是方法。哪怕每天开始做一点点,你会发现对“巨大改变”的抗拒逐渐消失。
“结构性拖延”:每天是项目列表,总有一件或几件是你不想做的,那么就做列表中的其他事就好了,总比刷微信强。
“社群力量”:这个世界上或许就不存在完全不拖延的人,大家凑在一起相互鼓励,将成为一种“随波逐流”的方式。
“不必每天坚持”:失败只有一种叫半途而废。我们往往在一天没做到的时候,就宣告自己的新计划失败了。但第二天继续做,不就好了。一年200天早起,是不是比365天晚起成功呢?
“积少成多”:其实有一点点耐心,每天只做一点点,然后慢慢让时间发光。比如每天看2个番茄钟(25分钟),一周也能读一本小书了。
知识体系管理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途径和学习工具上。
构建知识体系的步骤:提问(为什么开始)、获取、整理、利用、分享、创新。
为什么我们读书过后总是忘?因为我们除了“获取”就没干别的。既然前面讲到“读书是为了改变”,那么我们读书的策略也要发生改变。要把“读书后应用的乐趣”摆在“读书过程的乐趣”之上(小说、诗歌除外)。书中提到了几种方式:
快速阅读:迅速认知、获取目标知识、解决问题
5分钟看简介(封面、作者序-写作目的)、5分钟关键点扫读(扫目录、看标题)、15分钟找重点精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5分钟输出整理(立刻回忆、思维导图)
主题阅读:围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的主题,不用10000成小时专家
确认主题收集书单、主题阅读(先扫读、确认章节确认共同主题关键词、输出思维导图)、分享
拆书方法RIA:利用便签纸将知识化为己用
阅读片段(R)、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话复述(I)、激活过去我经历过什么(A1)、基于这个方法,我今后计划怎么做(A2)
几个高效的学习途径:书本、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云课堂、社群。
高效学习者的APP:奇妙清单(事务管理)、知乎日报(碎片阅读)、得到(早起醒脑)、Moment(记录手机使用)、印象笔记(知识管理工具)
为什么读小六的书,让人兴奋?因为一些相似的经历,因为他离我们很近,因为他貌似也是一年多前才开始改变自己的。“追赶他”显得并不是那么不可能完成,“他的成功”距离我们并不是遥不可及。
读书无用,应用万岁!不必追求面面俱到,那么就从“每周一书”开始做起。
那么,《让未来现在就来》,这是第一本,开启行动之门!
By 榴莲骑士
201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