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2. 分析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感情及表现手法,品味其艺术效果;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鉴赏能力。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宁静淡泊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是否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生答:“学过!”)作者是谁?(生答“陶渊明!”)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生答:“不是!”)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归园田居》,一起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样的。首先介绍一下陶渊明其人。
二、走近诗人、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陶渊明一处因家境贫困而几次出任官职,但他生不逢时。东晋末年,战乱频繁,当时的官场腐败、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官场中的陶渊明饱受排挤。13年的为官经历中,只出任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在乱世之中,他的政治抱负是难以实现的。陶渊明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不满现实的他曾多次辞职。最后一次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里的小吏劝他“束带”迎接,他却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就此辞官回乡,任彭泽令前后只有八十多天,这时他只有41岁,此后就一直躬耕隐居,最后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死时63岁,死后被朋友们私下谥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125首,分为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其中田园诗最多,成就也最高。陶渊明把自己归隐田园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风景画,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陶渊明是汉魏晋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同时他也开启了中国文人“隐逸”的先河。
本诗写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陶渊明这次从彭泽令任上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四、辨清音义、疏通全诗
(一)、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 拙(zhuō)、 荫(yìn)、 暧(aì)、 吠(fèì)、 樊(fán)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
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地上升;墟里:村落
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全诗翻译
从小不合世俗情韵,天性喜欢田园山川。糊涂陷入官场罗网,竟然耗费这么多年。
笼中鸟儿依恋树林,池中游鱼思慕深渊。南山原野开荒种地,坚守本性回归田园。
陋室周遭十来亩地,栖身茅屋有八九间。榆树柳树相互掩映,桃花李花洒满屋前。
远处村落依稀可见,袅袅娜娜飘着炊烟。不时听闻深巷狗叫,桑树那头鸡鸣枝巅。
闲居没有尘世纷扰,陋室自得宁适清闲,昔日长期困守牢笼,庆幸今日回归自然。
五、文本解读
(一)、解题:
1.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二)、诗歌结构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诗人因鄙夷仕途而归田。
后十二句为第二部分,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及诗人的愉快心情。
(三)思考、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什么比作“尘网”、“樊笼”?(官场生活)
2、把官场生活比作“尘网”、“樊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争斗,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显示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生活所迫;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链接作者身世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污浊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 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景用了什么手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十余”、“ 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吗?)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动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是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近景。
多角度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田园丹青,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 高雅 正气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孤傲固守纯真 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羁绊、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即平中有奇,淡中有味)。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自由探究
陶渊明有诗言:“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看起来他的生活是比较自得其乐的。但真实的情况是:若逢丰收,诗人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若遇灾年,就只有“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了。他辞官回乡的二十二年一直过的是贫困的田园生活,晚年甚至贫病交加。期间曾有人劝他出仕,他谢绝了。在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如此平淡自然。
陶渊明宁愿清贫度日也不愿再次出仕,有人认为他是固贫守节、淡泊明志,有人认为他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你怎么想?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等莫不如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个标杆,而平淡自然、淡泊宁远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推崇的艺术境界。
归纳总结主题思想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和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附《归园田居》其二、其三、其四、其五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