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
1.言行一致,简单直接。
为了得到心仪的玩具或零食,孩子会直截了当的告知:我要…那么情况允许她就能得到。可是,大人呢?明明想要的是A,却给对方说,随便啦,都行。如果你做好了委屈自己成就别人的心理准备,大可以这样做,但是如果后续有很多埋怨,觉得对方不替你着想,就大可不必。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我们爱自己的前提,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需求,又凭什么要求对方在乎?
2.活在当下,活的自我洒脱。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经常因为玩具争抢,或意见不合相互生气,会说很多决绝的话,什么我再也不跟你玩啦!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了…等等,但是妈妈们都发现,就在下一分钟,最多时隔数日,两个小伙伴又会相好如初,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而大人呢,常常忘不掉过去的伤痛,当下在怨恨或内疚中。
关于明天,孩子是有畅想的,但是不会像大人一样不断地规划,计划,却迟迟不能做出行动。孩子经常是有一个想法出来,立马行动,才不管什么条件是否具备。
另外,小孩子玩的时候是非常专注的,他们不会像大人同时处理几件事,但仅一件事中,孩子会全身心的感受每一个当下,嬉笑怒骂,全情投入。而大人的欲望总是很多,可能工作的时候想着好妈妈的角色,惦记孩子,而回家陪孩子的时候又想着好员工身份,抽空处理工作中的未完成。结果呢?什么都想做好,什么都没做好。
3.想尽办法,只为达到目的。
小孩子为达到一个目的,真的可以不择手段,十八般武艺搞出来。直接讲不被满足,就直击大人软肋——哭。这一招会让一部分妈妈改变决定。有些倡导什么哭声免疫法的父母对这招置之不理,孩子甚至选择用疾病来引起父母关注,满足各种需求。有时候孩子表面上的挑衅,也是在要一些心理上的需求,如关注,权利等。
以前我女儿知道我讨厌她睡前吃零食,如果晚上她不想睡觉还想让我陪她玩,就会提出想吃东西的请求,经常让我为难。当我看穿,就直接满足她的需求:“宝贝是不是无聊想让妈妈陪啊?“是。“那妈妈现在陪你玩吧?“好。”迅速当下手上的零食。其实,吃零食只是引起妈妈关注的手段,因为其他事情都无法吸引忙碌的妈妈。
说回大人,大人也有很多需求要满足,然后也会给自己设立目标。但是在追求自己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办法就显得简单而没有创新,而且经常是各种原因就打消原来计划的念头了,更不用说执行目标了,例如,面子问题,别人会怎么说我呢?孩子通常不会管什么别人怎么看我的问题。
以上三点是总结出孩子比较典型的优秀品质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真正做到以上三点,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都会上涨。
然而,孩子的一切忘我和全然投入的生活状态背后,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所有错误,所有责任,当孩子无法承担的时候,可以由父母来买单。
所以,当我们已经成为父母,我们除了为自己负责,还得为孩子负责。很多女孩结了婚,生了孩子都会对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难以接受,心想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变成了婚后产后绝望的主妇。是嗷嗷待哺的孩子每天真实的把她们从童话世界拉出来,无数次提醒她们,你是妈妈了。男孩也一样,只不过男孩可以以工作为借口先逃避一阵子,慢慢适应,而女孩要瞬间转化身份,因为孩子小时候妈妈就是全世界。
曾有一个段子,大概是说,别怨丈夫,自己挑的,别怪孩子,自己生的…对啊,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人,是我们关于成长第一课的老师。是爱人让我们知道家庭的平衡需要自己做好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是孩子让我们知道,除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要和爱人一起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会发现,当我们需要承担另外身份的责任时,我们首先得照顾好自己,才有可能做到其他。
先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再发展照顾别人的能力。从80后开始,中国经济开始飞跃发展,中国家庭的物质状态就已经和几十年前发生剧烈变化。疼爱子女的父母不想让孩子吃苦受苦,容易创造溺爱的成长环境,家长替孩子承担了孩子本应自己承担的所有责任。
当孩子被给予很多结果,其实他们被剥夺的是成长的权利。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能力。他们狂妄,自大,欲望满满,其实内心自卑,怯懦,没有力量,因为他们不曾从失败的经验中拿到一点点收获,因为所有的失败都被父母顺利买单,或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而替他们做好一切选择。
为人父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是父母的责任,什么是孩子的责任。别承担属于孩子的责任,让他们没有尝试的可能,失去能力培养的机会;也别要求孩子做超过年龄范围的事,用让孩子承担责任的理由逃避自己的责任。这很重要,拔苗助长,会让孩子挫败,一蹶不振。
像孩子一样单纯,无惧,无畏,富有创造力的生活,然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跟你一样,热爱生活,永不放弃,勇敢而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