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历史悬疑小说的坑是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作者介绍说他是对应的美剧《24》写出的这本小说。这让我非常好奇,很想看看国内的作者是否也能写出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的好故事来。还好,整本书读来让我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几乎是一口气读完。
虽说历史是个让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我个人是不喜欢心里已知的历史被改得天花乱坠,面目全非的。除非作品让我完全入戏,如《长安十二时辰》;或者令我心服口服,如这本《兰亭序杀局》。
这部小说的构思和许多历史真实事件契合得严丝合缝,读完甚至有小小的恍惚感,颇有“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感慨。
作者王觉仁,除了作家和编剧的身份,还是一位传统文化研究者,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血腥的盛唐》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对唐朝的风俗人情研究得非常透彻。所以在《兰亭序杀局》中,所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都被作者描写得真实可信。
作者自言,想写一部小说的念头从缘起到实现,历时三十年。古人云:十年磨一剑。而王觉仁用三倍于古人磨剑的时间,用心血打磨出一部严谨的历史悬疑小说。
故事的起源是唐王李世民心心念念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但其实唐王四处寻找这本真迹,不是迷恋书法大家的真迹,而是因为其中藏匿的惊天秘密。
这个秘密却抢先被奉命去民间追查《兰亭序》真迹的玄甲卫将军萧君默慢慢勘破。
原来,几百年前王羲之组织的根本不是一次文人游山玩水的大聚会,《兰亭序》中令人浮想联翩的诗词也不是文人雅士兴致勃发的信手之词。
这些诗词的背后真相是一个强大组织架构——天刑盟。他们强大到可以干预君王的命运。好在组织的信条是保护天下苍生,当朝皇帝如果是一位明君,则组织沉睡;当朝皇帝如果是一位昏君,则组织发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揭竿而起,匡扶正义。
这个组织的成员,从朝廷高官到凡夫走卒,形形色色,人数众多。他们的力量足以让任何一位当朝皇帝心惊胆颤。
人心难测。天刑盟在沉睡许久之后,突然又开始行动。原来是其中一支分舵的舵主想利用李世民的几个儿子觊觎太子位的机会,实现罢黜唐王的目的。然后将他选定的一位太子扶持上位,以达到他自己操纵君王,掌控天下的目的。
心思缜密的萧君默在揭开真相层层面纱的同时,发现了另一个惊天秘密——他自己竟然是太子李建成的私生子。他为之效力的唐王李世民其实是他的亲叔叔,同时也是屠戮他全家的血仇!
国事,家仇,一下子都摆在这个年轻人面前,要何去何从?
而之前想推翻唐王推举太子上位的那一支天刑盟分舵的舵主,正是太子李建成,也就是萧君默生父的旧部。分舵主的女儿,是萧君默的爱人。
并且,在机缘巧合下,萧君默凭着自己的睿智和人品被推举为新任天刑盟盟主。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耳边的诱惑声也越来越高:我们共同除掉李世民,拥立你为新一代帝王。这江山,本来就是唐王从你父亲手里抢走的!
是继续维护唐王,还是自立门户,搅动天下?
表面看来,答案似乎已呼之欲出,萧君默的选择应该不言而喻。
当然,故事最后的结局,历史早已告诉了我们。萧君默和爱人在完成对唐王李世民的反对力量的围剿之后,归隐山林,笑看大唐繁华,贞观盛世,心无旁骛,了却余生。
对比来说,《兰亭序杀局》的故事不像《长安十二时辰》那么紧张密集,高潮迭起,跌宕起伏。这本书的长处在于构思奇巧。作者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把很多历史真实事件串联起来,和故事的发展相吻合。读起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十分有趣。
主人公萧君默是个有着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的人,整体塑造的中规中矩,并没有特别突破的地方,却也完全符合了我们民族的传统大义。当历史的浪头把一个平凡人推到风口浪尖上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天下,心怀苍生”。那是故事里的天刑盟一贯的宗旨,始于王羲之,终于萧君默。
掩卷之际,忽然想起前段时间中印边界冲突时,在视频上看到的那个背影。那是边境战士祁发宝一个人面对百倍于自己的敌人气势汹汹扑上来时无畏无惧绝不后退的背影。
平时那个平淡无奇,默默无闻的人,在被需要的那一刻,毫不犹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前面。
我们的家国历史,不正是由千千万万这样的平凡人物护卫着,才踏踏实实地走到了今天的么?
我们每个人现在的安宁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些千千万万的英勇的平凡人物的牺牲,才拥有的。这些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是记载在文字里面的,还是存活在人们心中的,他们都值得,为我们深深感念!
有媒体人说: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也不要为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更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勇敢的人。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这就是《兰亭序杀局》想传达给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