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思考的是认知,标准是学到+做到。那我们要学什么,做什么。我们说所谓的看书,听道理,学专业,到底是在学什么呢,肯定不是是文字吧,每个单纯的文字本身没有意义。
我们常说的道理有时又是什么呢?把道理拆解出来,就会发现,道理本身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书学道理,培训学道理这没错,但前提是先要了解道理是个啥?
真正提升能力的学习,我个人认为一定不会停留在知识信息的表象上,要学会寻找表现技巧后面的道理。
这道理就是:
处理事情的模型。
好的学习,学的不是技巧或者说不是信息,而是思维模型,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某些问题的思维模型,叫潜规则也好,叫套路也罢,总之我们学习本质上不是来学技巧的,而是去看别人用什么样的模型解决它的问题的,自己是否有借鉴之处,这便是道理。
为啥要学习模型,这便是效率的根基,学会模型,就意味着这方面的问题以后就变成了自己的避坑本领,从而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可以有效的解决。而不是简单的看问题表象,即解决问题后的那个结果。
例如ppt,很多人学习ppt,什么背景,配图,其实这都是表象,没有人为了看ppt而看ppt。看ppt核心就是别人通过看ppt的方式更通俗易懂的了解你的观点。本质是你通俗易懂讲观点的模型,这才是核心,你懂的了如何通俗易懂的表现模型,无论是通过ppt还是其他工具,都能够很容易的表现出来,并且关键是让观者更易理解,通俗易懂。
好的设计师,不在于ps用的好,而是对于美学的调性有感觉,从而可以创作出漂亮的作品。好的程序员,不在于函数用的熟,而在于架构思维强,知道用什么样的架构解决问题更高效。
我们学习就是学习别人在解决问题时用的思维模型,而不是羡慕或者模仿别人解决问题后的结果表象。
我们通过输入大量的专业著作,无非就是习得别人解决专业问题的套路。我们跟别人连接认知,无非就是虚心倾听别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之前就思考过,所谓的贫穷,就是解决问题的路径太单薄,面对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太少。
我们学习,连接也就是为了让自己解决问题的路径更丰富。而这路径不就是不同的思维模型的差异吗?
有的更高效率,有的更低成本,有的更好体验,有的更有面子。总之当自己形成解决一个问题的多个模型时,自己就可以在这多元模型中针对具体问题,自我交叉形成自己的独特应对问题的模型,这便是自我认知模型的形成。
学习模型的核心本身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效率,而思考的核心则是模型交叉,让自己可以形成跨问题,跨场景的新模型重构能力。从而做到新模型在新场景的使用,毕竟别人的模型是建立在别人的生存环境基础上形成的,自己学会重构,根据自己的成长环境重构,这便是认知的进阶,这便叫学习的精髓。
没错,学习就是学道理,道理就是模型,认知就是得到模型,通过思考践行重构模型,形成自己成长环境中解决事物的因模型,这便是成长,这便是进步。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