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日(周五分享)
最近我身边很凑巧的事情,都是关于毛笔的。
最初是因为要写拜师帖,用毛笔书写。因为我从来没有专业接受过毛笔书法的学习和练习,所以完全没有技法可言,我的一点点的基础都是前几年闲暇时间抄写经书的时候一点点积累的,只是稍微会写一点。聂老师的书法很漂亮,他给我的回徒贴一对比下来,我写的字完全是惨不忍睹。
所以聂老师和我们还专门交流了这个话题,那么今天也分享给大家。
毛笔在我们古代一直作为一个常规的书写工具,延续了几千年,有很深厚的历史。尽管印刷术出现以后,社会上流行的书本都是抄写本和印刷本并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式硬笔推广普及,毛笔才开始退出了日常书写的舞台。
然后上升为艺术。
现在都说的是软笔书法艺术了。
我们现在提到的历史上有名的大书法家,比如王羲之、褚遂良、苏轼、颜真卿等,他们本身主要职业也并不是做书法而是文人、为官。对于古时候的读书人,用毛笔书写应该是必备之需求,大凡科考应试的文人都写的一笔好字,因为天天用,日日练,一直在用。我在想,如果再过几百年后,社会的日常书写也不是硬笔了,有新的书写载体出现,硬笔也将成为艺术。
而但凡和社会日常脱节的,注定只能束之高阁,陈列于各种展览馆,或成为艺术,供部分喜好、有天分的人人去修习技法。而现今许多的书法名家也只专注在技法上,临摹各种名篇佳作,并不注重内容的创造。
可是纵观诸如王羲之《兰亭序》苏轼《寒食帖》、颜真卿痛彻心扉的《祭侄儿文》等流传下来的传世书法名篇,从来不是只是书法技巧上,而是书写的作者们在某个时空点的所思所想,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在书写上的外显。
就如同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的韩愈、欧阳修包括苏轼,他们都提倡的是文以载道,这也是他们的文章流传千年的根本原因。内容一定是凌驾于形式和载体之上的。
《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内容是本,载体是末。
如同一个人修身,他个人的道德、涵养、学识最后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去外显出来,内修和外用也是本、末和终、始。
当然,书法练习诸如锻炼技法、专注力以及保持一个平和自然的心态等诸多好处,聂老师和我们讲了以后,对于书法本身就更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去看待。
这个讨论是发生在周三上午。
关于毛笔的事情还有后续。
我们这上课的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他妈妈问我说有没有开设书法课,想让他孩子把字练一练。细聊下来,他主要是想矫正一些书写习惯,我见过他写字,不要来图画,横平竖直之类的,而且课业补课还挺多,最后商定的是在寒假期间每天练习字帖,为了更好的监督和执行,还专门让孩子给我打卡,这样孩子才坚持。我觉得挺好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书法老师,但是我说站在我的位置上去做我能做的。
另一个学员的妈妈,在寒山寺那边开了一家茶铺。因为是刚来苏州不久,认识的人也不多,虽然只见过几面,但希望我能帮忙给她写茶名,用软笔手写出来的标识比打印的好很多。然后我第一反应是觉得我这个字实属一般太献丑拒绝,但是又想既然事情发生到我身上,那我就去做我能做的就是了。
我就很真诚的写了几个字给他看,说我的真实水平就这样子的,你觉得可行不,不行我给你推荐书法写得好的人,然后他说可以可以,于是昨天我就去了,帮他写了。
过程当然我也是很认真再去完成这个事情,自己最大努力去写。
家长也说一个帮忙写,主要还是踩点,以后学堂的孩子们可以去他那边做活动什么的。
因为我把我的孩子也带过去了,他全程也在看着这个事情的发生。
回来之后,他说妈妈我觉得你写的很好看呀,我也想来写一写。
于是他居然也用我的那只简易毛笔去试着写、还练了半篇字。
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真实就是一点一滴影响身边人。
这件事情能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和结尾。
写茶签这个事情呢虽然是个很小的事情,但是也是自己内修外用的一个实践和行动,而我们的一生,不就是这些点滴小事堆积起来的么。更重要的就是去践行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