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一边忙碌,一边在记事本上记录要做的事情,截至10点,已经记下了十件当天要做的工作。
21:30复盘,发现十件事仅仅完成了五件事。完成的,都是那些我比较熟悉的,曾经做过的事,而未完成的,都是那些我不常做,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事。这让我开始反思,我做事背后的起心动念到底是什么?它的运行机制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基本事实:人的身体和大脑,都有贪图安逸的本能。当很多事摆在面前时,若以本能做判断,它会驱使着我先去完成那些熟悉的工作,而将陌生的工作先放一放,即使熟悉的不一定简单,陌生的不一定困难。
就以换《食品卫生许可证》这件事来说,它比我昨天做的很多工作都简单得多,只需要查询相关流程,按流程提交材料,联系该联系的人就行,并不需要我动脑子,但因为这件事对于大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那个懒惰的本能会自动认为不熟悉的工作,需要耗损自己更多能量,于是往后排、往后排,这件事就一拖再拖。但是这件事重要吗?很重要!
这就是依据本能做事,很多重要、不紧急的事,最后都会拖成重要而紧急的事,忙碌、焦虑,以及因为忙碌焦虑导致的判断失误,各种不良后果,都由此产生。
关于做事及时间管理方法,例如计划清单表格法、四象限法、打卡记录法、九宫格日记、法番茄工作法等,我学得太多了,可在实际工作生活当中,我却依然常常按照最低效而错误的本能行动呢?
这还需要回归人性中的“贪嗔痴慢疑”五毒,我的很多“习气”都是源于这五点,若是缺乏事中觉知和事后反省,便很难从旧有“习气”中跳出来,工作生活便难有大的改变和提升。具体方法,修行者说这叫“功夫”,我们也常叫它“刻意练习”。
功夫和刻意练习,只有一个核心:在正确的方向上,将先觉者总结的那些科学的方法,重复、重复、再重复!通过重复,然后内化,诸多不良“习气”就会得以改变。
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