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联全省前三的“硬功夫”是如何炼成的??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2024 学年高校新生(浙江籍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的通报。该测试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相关要求,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按生源所在高中学校统计,以此分析生源地市域、县域和高中学校的学生身体素质情况。衢州市总成绩合格率位列全省第一,优良率全省第三。这是我市第五年该两项指标获得全省前三的好成绩了(图表略)

(另:通报显示,我市开化县连续5年合格率排名全省前10(今年第3),6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全省前40名,5个进入全省前15名;衢州市直连续6年优良率排名全省前10。)

那么,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三的“硬功夫”是如何炼成的呢?

一、领导重视上下同欲氛围好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翌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和优良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点题,要求开展“一文一武”专项行动(“一文”即人人会围棋、善思维;“一武”即人人懂生存、强体魄),亲自出席专项行动成果展示暨“小铁人十二项”校际联赛启动仪式并宣布启动。分管市长首次调研全市教育工作,即强调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并亲自带队到柯城区新华小学调研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亲自主持召开校长代表、体育教师代表、班主任代表和体育教研员参加的座谈会,亲自布置到清华附小学习学校体育工作经验方法的任务,亲自审改并推动相关文件的出台。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关于印发全面推进新时代南孔学子“一文一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衢政办发函〔2022〕7 号),从政府层面加大推进力度。市教育局狠抓上级文件和领导决策的落地推进,先后出台了《衢州市教育系统全面推进新时代南孔学子“一文一武”专项行动实施细则》及评价办法、《“学清华附小体育精神 育文武双全南孔学子”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并通过各种现场会、研讨会等强化理念引领和实践指导,全市形成了上下同欲、以体育人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学练赛”一体教学强根基

一是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程。从全面贯彻方针的政治高度推动各地各校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的刚性要求,严格按国家课程方案和我省相关实施文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年级按每周4课时、3-9年级按每周3课时,高中段学校按每周2课时开齐体育课程。今年年初,我局又发布《衢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实施方案(试行)》,于今年春季先行试点,目前全市试点学校有138所,开展课间15分钟活动试点校169所。严格按《课程标准》(幼儿园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完善“必学+限学+自选”的课程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分层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效,帮助学生(幼儿)在学前段发展跑、跳、平衡等动作,义教段掌握1-2项运动,高中段进一步发展运动专长。

二是确保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各地各校从选好内容、加强组织、认真实施等方面入手,切实安排好每天的早锻炼、大课间(30分钟)、课外活动等,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文体周、体育节等活动,努力落实“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和“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尤其是全市高中段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坚守“健康第一”理念,长期正常开展体育课、跑操、校园比赛等。全面恢复体育选项教学,既重视学生技能体能提升,也重视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平衡好学习和运动节奏。教研部门通过各种调训、评比等手段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以体育心。

三是构建完善比(竞)赛体系。推动完善市、县(市、区)、校、级(或班)四级比(竞)赛制度。以设区市层面组织举行的浙江省中小学生阳光体育四项(乒乓球、篮球、足球和游泳)联赛衢州赛区的中学生篮球比赛为例,联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万班篮球赛(即校级赛),由各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第二阶段为千校篮球赛(即县级赛),由各县(市、区)教育局、体育局组织,赛出县(市、区)各组别的冠军队;第三阶段为市级赛,由市教育、体育两家组织各县(市、区)冠军队参赛。通过搭建各种比(竞)赛平台,因校制宜、因时而动,或单项或综合,旨在引导学生在比(竞)赛中强化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锤炼体育品德,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三、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开拓新局面

一是完善“普遍要求+典型示范”的学校推动机制。通过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教育质量分析会等综合性大会(参会对象主要为各县市区教育局一把手局长、中小学书记校长、分管校长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引领树立全面、全员、全程高质量教育理念,推动各地各校从忠诚教育事业、恪守政治纪律的高度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通过专题会、现场会(参会对象一般为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市、县两级体育教研员;各校分管领导和体育教师代表等),按典型示范、专家点评、领导强调的程序,形成互看互学、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如我们连续三年坚持开展中小学“阳光大课间”评比,连续三年召开现场推进会,推动了各地各校切实落实大课间活动制度并形成学校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完善“普及+提高”的学生培养机制。“普及”方面重在面向全体,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落实好“两课两操”,举办好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方面针对部分对体育有特殊爱好、有志于在体育方面深度发展的学生,建立各种田径运动队,强化业余训练,组队参加比赛,检验训练成效;中考环节设立体育特长生特色生招生制度,招生项目提前三年向社会公布,着力打通升学通道;落实特色办学理念,创办了6所体艺特色高中,让广大体育类特长生特色生发挥专长适性成长。近年来全市体育特色学校招录体育特色生75人,市区高中段学校录取体育特长生232人,引进各类体育项目人才18人。2021至2025五年时间里,我市高考共有1332名学生通过个人体育特长被体育类相关专业录取。其中约有17%的体育尖子通过高水平运动队、体育本科特招、运动训练等招生途径升入高校深造。全面构建起普及广、投入实、水平强、产出高的培养闭环。

三是完善“服务中心+协同配合”的体教融合机制。“十四五”时期,市教育、体育两部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从各自职能出发,聚焦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精诚合作。为服务“打造世界围棋圣地”这一战略决策,两部门认真贯彻市人大《衢州市围棋发展振兴条例》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世界围棋圣地”的若干政策措施》,联合印发《围棋体教融合实施方案》,开展围棋后备人才选拔赛等。截至2024年5月,全市创建全国围棋特色学校 45所,认定围棋后备人才基地学校12家。为筹备好明年在我市举行的浙江省第十八届运动会并力争取得好成绩,两部门以市体校为主体,建立完善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一条龙”升学体系,鼓励更多学校开设竞技体育特色运动项目,支持创建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每两年组织开展涵盖“三大球”、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的全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共同研究新一轮市区高中段学校体艺特长生招生项目,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合培养等工作。为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要求,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若干意见》,截至2024年,柯城区和江山市获评省级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区,10所学校为省级试点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98所,累计向专业球队输送足球人才共158人,向全国重点高校输送70余人,向中国国家青年足球队、中国国家少年足球队输送6人。2023年11月,我市代表队在浙江省青少年足球冠军赛中摘得男子丙组桂冠。

为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发展处主动作为,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工作:开展大课间活动评比,出台“一文一武”专项行动实施细则及评价办法,制定“小铁人12项”竞赛规则并积极实施,成立“学清华附小,建体育强校”联盟,首批18所学校入盟,印发《行动章程》等,与体育部门联合举办衢州市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尤其是2023年10月28日,牵头举办“一文一武”围棋校际联赛暨吉尼斯挑战赛,全市5290名小棋手同场对弈挑战世界记录取得了成功,市教育局获得了“单场地、最多人同时对弈围棋”吉尼斯记录创造者称号。

四、强化保障严格督导抓出真效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校体育工作要获得发展提升,师资、经费、场地设施保障是关键。“十四五”期间,全市共有157名体育教师入职,引进了13名高水平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创新并在全市域推广“共享教师”机制,紧扣城乡、校际需求,构建多元化共享模式,补齐乡村学校体艺等学科专业师资短板,有力保障了体育教学和竞技训练的开展,促进了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加大经费投入,优化提升全市中小学运动场地设施配置水平,近5年全市累计投入超2.3亿元用于中小学运动设施的提升,完成了122所学校田径场地改造,新建17个风雨操场。后期还计划投入1.5亿元,用于风雨操场建设和人工草皮更新工作。学校运动场馆面积全市小学段近四年均维持在120万㎡左右,初中段从2020年的80.59万㎡提升至2023年的90.66万㎡,幼儿园从2020年的42.62万㎡提升至2023年的50万㎡;体育馆(室)面积全市小学段从2021年的7.6万㎡提升至2023年的8.07万㎡,初中段从2021年的5.47万㎡提升至2023年的6.74万㎡,普通高中段从2021年的6.12万㎡提升至2023年的7.24万㎡;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连续5年保持100%。

在强化保障的同时,科学监测严格督导。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教育部门审查、随机抽查复核等相关制度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并按“县管义教市管高中”的分属加大抽测力度。2024学年,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8.22%,优良率达68.42%。建立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排名情况通报制度,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等级幼儿园、现代化学校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市级评估,纳入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科学、有力推动各地各校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据统计,2024年全市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小学达1.15人、初中达1.07人,均高于国家规定的0.9人;该项指标小学校际差异系数为0.260,低于国家小于等于0.5的规定;初中校际差异系数为0.216,低于国家小于等于0.45的规定。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为10.35㎡,高于国家7.5㎡的规定,初中为13.25㎡,高于国家10.2㎡的规定。


2025年8月14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