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被喜爱它的人尊为世上第一权谋天书。
说到权谋,很多现代人就会想到“厚黑”,就是那种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不计一切手段的“不要脸”;就会想到庞涓孙膑,就是那种不管面对的是谁,也要同室操戈,把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六亲不认”。
这样的权谋带着冷血般的残酷,让普通人不寒而栗,望而却步。
这样的权谋,不是《素书》倡导的。
《素书》研究的是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事业成败的规律,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隐退仕进的原则。
《素书》讲究最高智慧不是强行逆天,而是要顺天而为,顺应规律。认为“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深以为然!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一味教人昧着良心耍阴谋诡计的权谋之术,不看也罢。
为了强调这一点,在第一章《素书·原始》里,就已经开宗明义了。
黄石公这样说: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翻译成现代语,就是在说: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这里是认真学习领悟的分界线)
《素书》在讲权谋之前,先讲道和德,鼓励天人合一,贤能之人,要从道、德、仁、义、礼五个维度进行综合修为,要尊重宇宙运行的天道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做品德高尚的君子,心怀仁义之心,遵循礼的规范。
中华文化非常强调“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素书·原始》提出天人合一,道、德、仁、义、礼五维合一,正是中华优秀文化底蕴一脉相传的精神内核,是良好社会风气赖以传承的精神基石。
不讲道德的人,在传统文化体系里,永远是受谴责背弃的一方。不管是谁,不管你曾经如何权势熏天,没有德行,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各代史学家的口诛笔伐。
远至夏桀王、商纣王,近至窃国大盗袁世凯,他们这些失道寡德之人,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素书》告诫人们,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心想事成。
“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楼塌了。”那些出卖良心,急功近利、专于钻营者,有几个能够长远的?
此外,黄石公还特别强调要顺势而为。
顺境,便辅佐明主做一番事业;逆境,就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也是《素书·原始》中格外重要的一点。
中国民间一直有“时势造英雄”的说法,孟子也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
像姜子牙闲钓渭水,遇文王而闻名于世;诸葛亮耕读隆中茅屋之中,得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才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神策。
他们审时度势、应时而动的智慧,似是窥破天机,实则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顺势而为,成就传奇伟业。
至于,逆天改命、人定胜天,这类的傲慢莽撞的提法做法,都是不符合《素书》天人合一的宗旨的。历史上,所有这种不顾客观规律,胡干蛮干的,都难以逃避失败的下场,甚至还会带来无妄之灾。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我劝你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