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知识体系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管理,让学习这件事系统化,流程化。这里推荐阅读田志刚老师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下面我将提到的内容也主要来源于本书。
(一)还是“为什么”
在学习某项技能之前,先问为什么,避免做无用功。这就需要对自己的知识架构进行梳理,看看自己最需要学的有哪些领域。
比如有人要学英语口语?因为出国旅游时能跟外国朋友交流,那不行,如果说我要跟孩子学校的外教交流,给孩子做榜样,那就算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了。
我们每个人都不止需要一个领域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就有了知识结构的分层。
我们要想办法增加这个金字塔底座的宽度,以及塔尖的高度。同时也可以知道,哪些领域是了解即可(基础知识),哪些领域是需要重点学习(专业基础),哪些领域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就像上面学口语的例子,我们就没有必要从专业基础学起,也没必要达到专业的水准,这样有目的的去学,就会更高效。
(二)管理知识的流程
知识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以下五个阶段:
1.学习
这里主要是学习途径的问题,现如今学习方式的可选性是非常大的,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能获取知识。关键是要用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看书,听书或者跟高手聊天,都可以成为你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2.保存(整理)
我记得上中学时,曾经想象自己的大脑里面有很多个抽屉,然后把各种学科的知识分门别类的放到各个抽屉里面,然后随用随取。当年只是想象,现在却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了。
可以尝试用云笔记类的软件,比如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对自己的各种知识,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可以很方便地存储和调取信息。具体的使用方法就不过多介绍啦。
关键是要完成定期整理的习惯,只收集不整理,就变成了“囤积”,早晚有一天你会因为太混乱,而变得焦虑不安的。
3.分享
用教别人的心态去总结和回顾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所学的知识,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学习就是输入,教别人就是输出,而写作和演讲是最有代表性的输出方式,所以,可以尝试换个思路去写作或者演讲,把写作或演讲当成“教别人”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为其本质都是在“传递经验”。
4.使用
记得那句戳心的话吗——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应用啊!学再多的知识,懂再多的道理,如果没能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那不是耽误功夫吗,还不如去消遣。
我的建议是先反过来,“没有迷惑不去学”,对,先发现问题,再找答案。不要一上来就买很多的书,很多的课程,没有应用场景的学习不如不学。为什么上学时学的知识会忘掉?因为没有应用场景,学完了不知道用在哪。如果有困惑,比如我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我要做微商,那我就去学怎么打造个人品牌,怎么运行社群一类的知识。学完了就用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消耗不必要的注意力。
5.创新
当你在某个领域有足够多的积累,通过自己的思考,整理,应用,最终形成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考虑写本书或者做个课程了。就像田志刚老师,多年专注于“知识管理领域”,他输出的创新成果就是《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比如李参,多年专注于印象笔记的使用,她输出得成果就是《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可以试着刻意使用这个流程,去感觉自己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去进行下一个话题的学习,这样就形成了知识管理的闭环运行。每次学习都按这个流程走,经过不断地积累,你会发现知识体系已经存于体内了。
写在最后:所谓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其实是知识管理的结果,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