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残缺,共享和谐

      我们都是上帝撒下的一粒种子,有了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就会茁壮成长。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能用眼睛饱览多彩的世界;能用耳朵欣赏美妙的音乐;能用甜美的嗓音说话、唱歌;能快乐地游戏,尽情地玩耍。但总有一些种子是残缺的,他们敏感而脆弱,如同濡湿的蚕蛹,即使有了充足的阳光和雨露依旧无法茁壮成长。

    不知道你是否看到过:有些人手脚僵化,目光呆滞;有些人双眼紧闭,手持盲杖;有些人长着成熟的面孔,智商却永远停留在幼儿的水平……他们或用眼睛来倾听,或用双手来说话,但更多是蹲在自己的角落里,倾听自己的声音。是的,这些残缺的种子就生长在我们身旁,我们称他们为残疾人士,身体的残疾让他们失去了太多生活的乐趣。

     他们有的永远生活在黑暗的荒芜里,从未见过七彩霓虹,不知道世界是如此多彩而美丽;有的永远生活在无声的囚笼中,从没听过小鸟欢快的叫声,不能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愿望,更不能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快乐;有的因智力残疾而一生无法自理;有的为了安全,用一层厚厚的茧来保护自己;有的甚至用尖叫、砸东西来博取旁人的注意……

     在古代这些残缺的孩子会被丢弃,让其自然死亡,20世纪以前人们对待残疾儿童的态度是隔离,直到20世纪初期才有了残疾儿童的收容机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残疾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就拿我县来说,目前残疾儿童可以享受康复补助,免费享受康复辅助设备,在读的残疾学生学杂费全免还享受交通补助,每年政府会拨付残疾儿童的专项基金,此外还设立了残疾儿童困难家庭补助,残疾人就业保障等等。 虽然政府给予这么多关注,但在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一线工作者看来,这些都抵不过社会对他们的接纳。

     我是一名特殊教育学校里的老师,学校里生长着一群智商低于常人的孩子,我们的校园外有一条小路,每每下课他们总是趴在围墙的缝隙里,巴望路上的行人;每当有志愿者前来做慰问活动,他们总是兴高采烈;每当学校组织他们外出开展实践活动,他们总能为之兴奋几周……是啊,他们渴望走向多彩的社会 ,但当人们稀奇的打量着他们或是致以鄙夷眼神的时候,他们害怕啊!

     我在骑行时认识了一位聋哑人,每当我喊他一起骑单车他都特别高兴,每次他闲下来,他总会找我聊天。他说身边会手语的太少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又不太好,每当他用手语和别人“比划”的时候,旁人总是很稀奇的看着他,他不喜欢这种感觉,他说那样感觉别人在看一只怪物,所以他很少和人交流,不和人交流就不会有人注意到他的异常。

     走在马路上,我们可以发现现在道路上基本都有盲道,商场、银行等很多公众场所有无障碍设施,但是为什么我们在盲道上看不到盲人,在无障碍设施上看不到残疾人呢,难道是残疾人太少吗,还是社会接纳度的缘故?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残疾人社会融合和接纳的程度,是残疾人事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看待残疾现象,努力消除认知偏见和环境障碍,积极实施残疾融合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只有充分融入社会,才能实现权利、自由和责任,才能充分的证实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当你看到这些残疾孩子时,你会怎样做?或许你会用异样、新奇的眼光看着这些不一样的孩子,或是抱着同情的心态来打量他们,可是这些孩子的心里到底隐藏了些什么,我们是否了解?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残疾孩子?

     在现实社会,有很多人看一个残疾人,首先看到的是他的轮椅、拐杖和助听器,而看不到他这个人本身;看重的不是人所具备的能力,而是他的残疾。所以,我们要改变对残疾现象不恰当的观念和态度,消除任何形式的残疾歧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值得被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对待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平视”——不俯视、不仰视,平等对待。把他们看作正常的自然人、朋友和亲人,除非为了满足特殊需要,都应当忽略或者忽视他们残疾的状况,平等的接纳他们!

     所以请向他们打开一扇窗吧,摒弃你异样的眼光和举动,把他们当做正常的普通人,让他们自己来体会生活的欣喜,让他们身边环绕着亲情、友情、爱情的暖流,让他们平等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伸出你的双手,你可以温暖那轮椅里扭曲的身体;伸出你的双手,你可以让黑暗里的眼睛触到阳光;伸出你的双手,你可以让无声的天使听到爱的回响!用我们温暖的双手去牵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让他们与我们共享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