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5避免给予过度关注
孩子没有正当理由而让我们不停为他们忙碌,且让我们感觉烦躁时,可确定自己面临孩子要求过度关注的情况。
当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时,如果不断妥协那就会形成惯性。
1、保持愉悦的心情,你拒绝时的心情也区分着力量;
2、给孩子选择;
3、当不再对过度关注给予回应,我们就需要对合作或表现好时给予鼓励。
区分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关键在于要进行长期的正面影响)
1、孩子要求的是什么?
2、如果我们不介入,孩子自己能否处理?
3、如果我们有回应,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何影响?
D16避免权力之争
避免权力之争,最重要的是坚持——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要改变孩子什么。了解、鼓励、合理后果、相互尊重、尊重规律、赢得合作。
判断家长是否加入权力之争
1、看家长的态度是否有生气、受挫和专制。
2、看结果。
3、看语气(我们是否沉着、平静、踏实)
在家庭中,家长经常会把权威看得很重,而避免权力之争,就是要把权威放在一边。
前几天女儿的语文老师联系我,说女儿这段时间写字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整体向左倾,并布置了额外的描红练习作业。当天她在描红的时候我在边上陪伴(平时做作业都是一个人的),写的时候还是向左倾,写着写着她就烦了,开始抱怨为什么写不好,我一开始是很耐心的让她坚持,谁料她后面干脆就说自己不想再描红了,讨厌描红。这时我就有生气,有受挫感,然后我用命令的口吻和她说话,语气当然就不沉着、平静和踏实了。虽然结果是她顺从了,我也和她作了沟通,但学习了这一章,我会觉得很愧疚。在当时,什么正面管教,什么和善坚定已然忘却。
D17退出冲突
怀着对孩子的爱、亲情与友善退出战争不是抛弃孩子,而是更有助于维护与孩子的感情。
让他的风,无帆可吹。
这一章的“卫生间方法”让我很有亲切感,我也经常用。我常常在女儿的行为触动我的情绪开关时,离开现场去卫生间洗个手让自己安静一下,这个离开也不让女儿感觉突然,因为回来我可以告诉她我去洗了下手。
其实学习正面管教后,女儿的安静角也有用起来,她也学会了离开冲突现场让自己冷静一下。
关于冲突,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面,我们要忽略旁观者,从态度上“退出战争”,一旦我们的关注点放在当下环境的需求,我们就可以找到方法。
D18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
家长要用行动告诉孩子,我尊重你,不是强迫你改变而是你决定自己的行为,并承担行为带来的后果。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会导致————妈妈的聋子(就是对妈妈的说教免疫)
很多时候,孩子成为妈妈的聋子其实就是想用反常的行为获取关注,此时如果妈妈可以用行动告诉孩子我的界限在这里,你决定怎么做并承担后果。父母要做的是“和善而坚定”的行动。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要让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给予的爱。
D19不要赶苍蝇
语言经常是沟通中最无效的一种,如想改变孩子行为则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仅是为了赶走目前打扰到我们的“苍蝇”。
文中的妈妈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这背后负责的还是妈妈,尽管用语言一次两次三次的提醒,但孩子没有引起重视,想到了那只比尔萨翁的猴子,此时正在妈妈的身上。
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次告知,而后坚定的执行,让孩子去执行。
D20不轻易取悦
如果我们通过牺牲来换取孩子的高兴,或者出于害怕而妥协,就需要警觉,被孩子控制的家长引领不了孩子的未来。
书中有的妈妈因愧疚而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妈妈因害怕孩子不高兴而妥协;有的妈妈因为面子而不拒绝;有的妈妈完全被孩子控制。
而七悦施展这些手段的主要对象是爷爷奶奶,特别是面对爷爷时,她的任何无理取闹都变成合情合理,书中的卡拉暗示妈妈是自己的小狗,而七悦则说:爷爷见到我就像小狗见到我一样。看到这章,我惊觉,孩子完全控制了爷爷。所以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要设立一个规矩而孩子表现不满时,爷爷就第一个跳出来成为孩子的“防空洞”。
怎么破局:设置范围与底线不可逾越,但同时给予孩子共创的空间,并给予选择权。从系统排列的角度来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才是最大的,在自己家里确定好规则才是对真正影响她的成长。其实这个过程也是让孩子背起自己猴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