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父母已七十有加,我心中一则以喜,喜人生七十古来稀,父母身体都还健朗;一则以惧,惧父母来日无多,恐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那时,父母住在两间西屋,冬冷夏热,我就想一定要让父母住上宽房大屋,颐养天年,可是当时自己经济能力有限,并无余钱修房盖屋,遂卖掉了自己市里的房子,然后在村里翻盖了十间房屋,按装了暖气空调,添置了榆木家具,房前屋后各设了一个凉亭,父母特别喜欢种花养草,春有桃李芬芳,夏则鲜花盛开,秋来硕果累累,每天开心地侍弄着花花草草,健身怡情。
现在总有亲朋好友为我抱憾,说我市里的房子如果当初不卖掉,现在也值两三百万了,我却为父母能够安居而心满意足。从小听老人们传颂我的爷爷的故事,爷爷年轻时,他有个朋友遇到了困难,大家都是穷苦人家,爷爷为了帮助朋友度过难关,竟然把自己家屋檐下的椽子拆下来卖了钱救济朋友。我的爷爷对朋友的这种大仁大义,难道不是我们应该传承的吗?我为父母做的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的父亲原本是老师范毕业,国家正式教师,作为优秀的年轻骨干教师,很受领导重视,可是当年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父亲没有考虑自己的前途,毅然放弃了正式工作,回到老家苦苦支撑着整个大家庭,虽然后来仍然在村里教学,却也只能是民办教师的身份,最后也没有退休工资。我深深感动于父亲一生的辛劳与承担,于是,我便以政府的名义每月给父亲发工资,使父母心安理得地支配这些钱,他们手头宽裕了,也就更能安享晚年了。
老父亲在83岁曾赋诗一首:
老汉我今年八十三
勤劳一生到今天
今日回首过往事
也有苦来也有甘
往事苦,今日甜
往事哪能比今天
不缺吃也不缺穿
衣食住行不遭难
身体康健无病苦
手里更有零花钱
儿女孝敬人欢乐
再次回首忆当年
早起晚睡不怕累
一天一月又一年
东奔西走总有了
一心挖到幸福泉
喂喂鸟来种种花
养几条金鱼来观
今虽年迈精神好
欢欢乐乐度余年
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恋家,冬天也不肯去市里和我同住,老父亲在85岁时去世时,最大的心愿也是能在自己的小院里度过最后时光。我便想着自己应该回到村里,随时能够照应一下老母亲。老太太今年已经84岁了,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特别硬朗,每天都闲不住,拔草种花,打扫庭院,就是门外面公路上有个坑坑洼洼,都会一趟趟地端土填平。老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为人大度,开朗豁达,每每有朋友来访,总是给人家做一番思想报告,劝人行善养生,使人无不感叹老太太的人生哲理至真至善。
我呢,本来就出生于此,回村里后很快也就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改造了上下水,卫生状况得到彻底的改善,院里种花,道边植柳,闲时读书,兴来鼓琴,更有好友时时来访,或小试耕锄,或彳亍阡陌,或烹茶煮酒,赏月论道,或抚琴吟诗,细品人生,兼听风雨。
小院一方含天地,宜耕宜读宜安居,陋室洒扫溯香风,上下求索怀美玉。